法国诗人伊冯-勒芒视杜甫为知己 再次“漂洋过海来看你”

华西都市报 2018-10-12 03:07 大字

法国诗人勒芒再次与会。

著名法国诗人伊冯-勒芒(Yvon Le Men)算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了,他曾四次来华进行交流访问,也参加过去年的首届成都国际诗歌周。10月11日下午,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在第二届成都国际诗歌周现场又发现了他的身影。

谈起成都的历史文化,以及自己喜欢的中国诗人,勒芒聊性大发,在他眼里,成都和巴黎有许多共同之处,“两座城市都有深厚历史底蕴,也都诞生了不少享誉国际的文学家,而且成都人和巴黎人的饮食文化都很发达。”

伊冯-勒芒,1953年生于法国布列塔尼,1974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生命》之后,全身心投入到诗歌事业当中,写作和朗诵几乎成了他的“职业”。勒芒迄今已出版数十部诗集、访谈、小说、唱片和童话作品,主要诗集有《悔恨后面的国度》《石头的耐心》《光的回声》《暴风雨的花园》《黎明的方块》《在句子的天花板下》等。在二十多个国家举办过诗歌朗诵会,包括中国。他还曾获“戈蒂埃诗歌奖”等重要诗歌奖,被誉为“最富于中国诗味的法国诗人”。

他经常把杜甫挂在嘴边

“成都人喜欢和大文豪合影,这点和巴黎人很像”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勒芒经常会把杜甫的名字挂在嘴边。“我20岁那年第一次接触到杜甫的诗歌就被迷住了,后来我的中国好朋友树才还专门帮我把大量的杜甫诗歌翻译成法文。”勒芒认为,杜甫最打动自己的地方在于他的善良,“杜甫生活的那个时代算是乱世,但是他从不趋炎附势,始终保持着一颗悲天悯人的心态为老百姓说话。”

去年,勒芒在参加首届成都国际诗歌周时慕名去杜甫草堂朝圣,在偶像故居前这位法国诗人感慨万千,他感觉自己和一个认识多年的老友终于见面了。为此他专门创作了一首名为《杜甫》的诗。在诗里,他这样写道:“今天,在杜甫草堂,我念了一首自己的诗。在蓝蓝的天空下,成都的天空好像在回应;杜甫的诗句,天空怜悯我,赠我以微风;看他的诗,我也许能看见,他当年所见;千百次重复的风景……”

勒芒告诉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杜甫的那个年代离我们很遥远了,他生活的地方离法国更加遥远,但这不妨碍法国人民对他的喜爱,杜甫在巴黎也有很高的知名度。我想这是因为他的诗歌里有很多人类共同性的地方。”他还说,自己在杜甫草堂还看到了一幕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这就是很多市民争相在杜甫雕像和刻有杜诗的石碑前合影,“这点和巴黎人很像,我们也很喜欢和大文豪的塑像拍合影,比如巴尔扎克。”

他曾经是个摇滚青年

“世界上只有两座诗歌之城,那就是巴黎和成都”

勒芒的谈吐温文尔雅,看上去像个和蔼的大学教授,而他的诗歌却有一种爆发感十足的力量。这和他早年搞过摇滚有关,对于诗歌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跨界,勒芒说:“所有艺术都从与另一种艺术的相遇中获益。绘画让人看见更多,音乐让人听得更好等等。”

除了创作诗歌,任何一切和诗歌有关的活动他都乐于参与。成都国际诗歌周每年都吸引了来自全球各个国家的诗人来成都,而勒芒希望有朝一日巴黎也能够邀请四川的优秀诗人去做客。据了解,1992年,勒芒曾在法国小城拉尼翁发起了“诗歌的时光”诗歌交流活动,邀请了众多国际知名诗人参加。勒芒说:“不少四川诗人在法国都有粉丝,比如吉狄马加的诗集就曾被翻译成法文在巴黎出版。”

吉狄马加也曾参加过首届成都国际诗歌周,当时他曾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世界上只有两座城市可以称之为是诗歌之城,那就是巴黎和成都。巴黎和成都两座城市不仅气质接近,在延续传统,开创未来的领域,也都有着强大的包容和吸引力。”

这次来成都最让勒芒开心的是,他终于又能和不少中国诗人好友见面了,“每次来我都会吃到数不清的美食,还会喝白酒,不过我喝酒只能在晚上,白酒度数太高,喝太多就会醉。我太佩服那些中国诗人了,他们居然喝了酒还能写诗。”勒芒笑着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杨帆

新闻推荐

孩子们乐享“双创”周 玩转3D打印笔当盘“神笔马良”

用3D打印笔“书写”或“画画”,笔下的作品很快就变成手中的实物,就像神笔马良一样。不仅如此,还可以在空气中书写,发挥想...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