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路世界文化名城建设 走一条融合发展之路
以文化为灵魂
以商贸为依托
以旅游为载体
以体育为推手
□本报记者吴亚飞张明海
文化流动无处不在,而对于成都来说,文化、商业、旅游、体育产业更是具有天然耦合性和产业关联性。
如何为文化传承塑造鲜活产业业态?如何在产业发展中注入文化底蕴?9月25日,在成都市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大会上,参会的专家、学者、知名企业高管,共同为世界文化名城建设“指路”。
记者从会议上获悉,成都给出的答案是走一条文商旅体融合发展之路,以文化为灵魂、以商贸为依托、以旅游为载体、以体育为推手,到2022年,基本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现代文商旅体产业融合体系,形成一批彰显天府文化、引领生活时尚、影响全国全球的文商旅体融合成都品牌和行业标准。
做加法统筹关联产业打出组合拳
“成都是知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美食之都,盒马鲜生是有名的‘吃货公司\’,两者相遇,碰撞出怎样的火花?”盒马鲜生联合创始人沈丽自问自答:盒马鲜生在成都的首家店开业当天的销售业绩过百万元。
“未来还将有麻婆豆腐、老妈蹄花等即食产品,搭乘盒马鲜生的高效供应链,卖到全球各地。”沈丽口中所描绘的成都美食“出川路”,便是美食和新零售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的初步成效。
对于文商旅体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蔡尚伟作了更详细的阐述:以世界文化名城统领文创、旅游、赛事、美食、音乐、会展的发展,关联产业不能各自为政,要共谋发展合力,形成一个个实实在在的落地载体,“比如成都的金沙文化,光建一座主体博物馆还不够,还需要文学、艺术、影视、旅游等多产业共同诠释。”
从更广阔的意义上来看,融合不仅是关联产业间的融合,还要坚持产城融合。携程旅行网高级副总裁汤澜建议,成都在建的16000多公里全球最长绿道,不仅要在长度上着力,更要在广度和深度上着力,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绿色旅行、生活消费、文化体验、娱乐休闲的新场景。
找重心挖掘优质资源打造强势IP
去年,一首《成都》,红了赵雷,火了成都。“其实,这首歌曲并没有明显的城市宣传意味。”蔡尚伟表示,是歌曲中的一座小酒馆、一条玉林路,唱出了城市最独特和吸引人的特质,唤起了共鸣。“归根结底,要有世界知名的文化作品、文化产品等,作为产业融合的落脚点、聚集点。”
大熊猫是成都当之无愧的“顶级IP”。四川电影电视学院董事长黄元文分享:“十多年前出国访学,很多人只知道大熊猫,不知成都,但如今成都城市名气越来越大,越来越多人会把‘大熊猫的故乡\’和成都联想起来。”
“但要注意的是,大熊猫是成都叫得响的品牌,但成都乃至四川都缺少叫得响的大熊猫文化。”蔡尚伟建议:成都对大熊猫的品牌形象塑造和文化系统打造,要注意独一无二的排他性,“比如结合成熟度高、本土性强、历史渊源深厚的三国文化进行整体打造。”
此外,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美食之都,美食文化也是成都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独特“IP”。作为上河帮川菜的发源地,成都拥有上百种烹调方法,7000多个菜品,汇集了5万余家川菜火锅店。
“但成都美食走向世界,还要下一番巧功夫。”蔡尚伟以韩国《大长今》的美食营销效果举例说,要把创意农业、创意设计等融入美食,提升美食附加值。
新闻推荐
最强攻略作为华侨城西部区域管控及发展平台,华侨城西部投资有限公司斥资千亿,在西部全面布局,目前已成为华侨城集团“中...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