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皮影青年 追逐光影下的精灵

华西都市报 2018-09-25 10:11 大字

王浩斐将传统的皮影戏加入了时尚、活泼的元素。

王浩斐时尚的皮影作品。

王浩斐时尚的皮影作品。

80后皮影青年王浩斐。

皮影戏

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有文字记载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传统的皮影人物,吸收了民间剪纸的特点,以雕镂精细、造型夸张、富有装饰性著称。

画稿、过稿、镂刻、敷彩、熨平、缀结,穿越时光的缝隙,80后小伙王浩斐用灵巧的双手在一方小小的天地里天马行空,恣意畅游。他制作的皮影人物,脱离了长袍大褂的古代人物,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形体特征,造型也丰富多样。

成都,初秋。

细雨断断续续、盈盈洒洒,让人在这凉意之中又有几分绵软,真应了柳永那句:“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80后皮影青年王浩斐,站在窗前,摆弄着自己刚刚完成的作品,“影人”在阳光下随着操纵杆扭着脑袋,通体剔透,雕镂精致——这是一位长辫子的小姑娘,大眼睛高鼻梁,穿着短袖上衣和喇叭裤,可爱得如邻家女孩。

区别于传统皮影长袍大褂的形象,王浩斐从观念和形制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保留中国非遗博大精深魅力的同时,加入了现代人易于接受和喜爱的各类元素。在他眼中,皮影就像“光影下的精灵”,无论是高达两米的金刚侠,还是小巧玲珑的小猪佩奇,都被一双巧手和一张牛皮赋予了新的生命。

结缘

偶然走进皮影世界

来到成都整整十年,王浩斐已经习惯了这座城市的一切,但言语之间,还是保留着浓浓的北方乡音。

2008年,王浩斐从家乡河南高中毕业后,顺利考入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动画系。上课、绘图,他的人生本和皮影没有太多的交集。

此前,王浩斐对皮影的印象只停留在“认识”,从未接触过。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学校的皮影社团,一个完全陌生但又充满新奇的领域向他敞开了大门。

张飞手持长矛,关羽挥舞青龙偃月刀,吕布的方天画戟寒光外露——《三英战吕布》,这段三国史上被人津津乐道的战役,被王浩斐的校友搬上了动画荧幕。四位英雄的形象正是由皮影制作,精致的服饰与灵巧的身段,顿时吸引住了他,“那时候只觉得皮影非常有趣。”随后,他也和同学一起制作了《地域惊魂记》《白蛇传》等以皮影为载体的动画作品。

2009年,王浩斐加入学院的皮影工作室,这里有和他一样爱好皮影的小伙伴,他们又尝试改编了小说《镜花缘》中的章节故事《大人国》,从此,他的生活便和皮影分不开了。在校期间,他系统学习了关于艺术、美学、雕刻等方面的内容,学校还曾邀请皮影艺术家孙品卿学徒梁素芝老师为他们教授皮影的制作及相关知识。

创作

“保留其魂不拘于形”

在王浩斐这位80后的眼中,皮影就像“光影下的精灵”,“它是光与影的结合。”王浩斐认为,现代人对于皮影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传统的戏剧表演上,但是其生命力远远不止于此。研究生期间,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在保留传统精粹的基础上,对皮影进行创新,让更多的普通人爱上皮影,甚至动手做皮影。

他和他的伙伴曾用皮影制作出了一个高达两米的“金刚侠”和“齐天大圣”,从绘图、雕刻再到上色、组合,两个大家伙耗费了他们一月之余的时间。不仅如此,王浩斐还创作了小猪佩奇、阴阳师等当下新潮的皮影人物形象。

“保留其魂,不拘于其形。有些人觉得传统文化不能被更改,但我觉得传承本身就是发展。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打破传统,充满更多的可能性。”王浩斐说。

接触皮影近十年,“半路出家”的王浩斐一直在寻找传统文化与传承创新之间的契合点,他希望皮影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能够被更多的大众熟悉了解,并且拥有新的活力。

创新

古今结合

在影窗下造一个新“世界”

细细观察王浩斐的作品,会发现不少以人物画像为基础的皮影人,远远看过去,就像一幅幅水彩画:头挨着头坐在海边的情侣、其乐融融的一家四口、穿着舞裙跳舞的小女孩……无论是形态还是服饰,都十分逼真。

王浩斐解释道,传统的皮影造型服饰夸张,但人物的身体结构并不和真人相同,“我做皮影人的时候,会结合我们人的特点,比如说腿部能够自然屈伸,和真人无异。”

另外,王浩斐也在着色上进行了创新。根据画稿用刻刀镂刻下皮影造型后,有一个敷彩的步骤,老艺人用色十分讲究,大都自己用紫铜、银朱、普兰等矿植物炮制出大红、大绿、杏黄等颜色,有厚重的特点,上色也较规整。而王浩斐借用了现代的绘画技术,使用的颜色清晰自然,这才让他的皮影看起来似水彩画的模样。

王浩斐还特别喜欢制作皮影小动物,憨态可掬的刺猬、傲娇的小鸡仔、瞪着大眼睛的蓝猫,这些我们在日常生活里常见的“小伙伴”都变成了王浩斐手中的精灵。而这些细腻的形象都是王浩斐一笔一笔描绘,再细心镂刻出来的。用画笔上色时,他总是格外小心仔细,仿佛一撒手,这活灵活现的动物就要撒欢了跑开似的。

传承

变与不变

保留光影中的美好记忆

一个两米的钢铁侠,一个两米的齐天大圣,王浩斐将二者摆放在门前,像“门神”。

“他们一个是潮流文化的代表,一个是我们老百姓心目中的经典,我用皮影制作出来,就是想表达时尚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不过,王浩斐对皮影的创新并不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有支持的赞誉,也少不了不理解甚至是反对的声音。

他曾遇见过一位做了一辈子皮影的老艺人,对方认为传统是不能够被改变的。“我认为我是在发展传统艺术,它需要契合现代人的需求,才能更好地传承。”在王浩斐看来,自己的作品,可以让更多的人喜欢皮影,留住光影下的记忆,也留住人们心中的美好,因此会坚持下去。

他曾制作过一幅皮影,描绘了老一辈人童年露天聚在一起看皮影戏的情景。微风习习的夏日夜晚,天空繁星点点,一棵洋槐树下,十几个小孩围聚在幕布前,目不转睛地盯着大人手中的皮影,演绎着西游记的故事。

王浩斐为它配了首《皮影谣》,最后一段写道:“可如今,时间走了,记忆淡了,回忆着那灯光下的精灵,回忆着那影窗上的世界,回忆着那会儿的快乐,回忆着那时的单纯。”

封面新闻记者钟雨恒

新闻推荐

ATP250正赛开打选手蓉城过中秋

本报讯(唐澜菁记者钱晞)9月24日,ATP250成都公开赛正赛首日比赛开打,张择因腹部拉伤退出比赛,球迷们期待的“中国德比”没...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