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官山汉墓医简 失传的扁鹊绝学?

华西都市报 2018-09-17 03:22 大字

扁鹊画像

墓葬中出土的简牍资料照片。

老官山汉墓医简发掘图。

老官山汉墓医简。

中医经典诵读《难经》。

2012年,成都北郊天回镇老官山,在修建成都地铁三号线时,发现了一座墓葬。经过长达一年的抢救性发掘后,共清理出3座汉代墓葬,其中有一座墓葬是夫妻合葬墓。

清理过程中,考古专家发现了一块已经炭化的竹制品。“我当时隐隐觉得有可能是竹简。”负责这次考古发掘具体实施工作的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谢涛,当时就在现场。

这批文物被送回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经过修复后,这些竹制品被确认是竹简,上面记录的都是医学相关的内容,足足有920支。

五色脉诊 扁鹊医学最突出的标志

920支竹简的发现,让四川乃至全国的考古界大吃一惊。

经过整理修复,920支竹简内容被确定来自5部不同的医书:《脉书·上经》《脉书·下经》《治六十病和齐汤法》《刾数》《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分别属于经脉医学和汤液医学两种。

其中,《脉书·上经》内容以五色脉诊为核心,而五色脉诊正是扁鹊医学最突出的标志。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秦太医李醯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杀之。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关于扁鹊的轶事,如让鲁公扈、赵齐婴互换心脏,让虢国太子起死回生的故事流传很广。

他的医学经过发展,到汉代时,已经进入了宫廷,这在汉代文献以及《扁鹊仓公传》等有记载。

遗憾的是,扁鹊的医学典籍和思想并没能流传到后世。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扁鹊曾著作《扁鹊内经》《扁鹊外经》均已失传。现存的《难经》,疑是后人假借扁鹊的名号所著。

蜀地传承 涪翁或是承袭扁鹊一脉

汉代医学有三大系统:《黄帝内外经》《扁鹊内外经》《白氏内外经》。其中,《扁鹊内外经》失传,但老官山汉墓出土的这套竹简,有内外经的内容,还有经脉书和药方,属于扁鹊的医学理论。

出生于渤海郡,也就是如今河北一带的扁鹊,后来周游列国,在诸多地方行医,他是如何跟蜀地联系起来的呢?

四川自古是出名医的地方,东汉时更是出了著名的医学家郭玉。

郭玉是宫廷内著名的太医,擅长于脉理,史称“多有疗效,帝奇之”。

郭玉的师傅程高和师祖涪翁,都是享有盛誉的名医。有考古人员推测,这些名医实际上来自于扁鹊有关的传承。

在老官山医简中,频繁出现了“敝昔曰”,如“敝昔曰:所胃五色者,脉之主”。这恰恰成了这些医简与扁鹊有关的直接证据。

有研究者认为,敝昔就是“扁鹊”二字的通假字。“敝”通“扁”,“昔”通“鹊”,在以往的古籍中也有出现。

因此,老官山汉墓中出土的竹简,极有可能就是已经失传了的中医扁鹊学派经典书籍。

专家研究,这920支竹简有着长期使用的痕迹。

竹简,作为书籍,在古代非常难得,这一类的物品会往后世传承,一代一代地供人使用。

如果是作为随葬品的话,竹简应该重新抄写一份放入墓中。但不知道什么原因,老官山医简墓主,竟然是使用的原始版本。

为什么他会用这么珍贵的医简作为随葬品?后继无人的可能性最大,只能让这些珍贵的书简跟他一起到另外一个世界。

这批医简的发现,不仅使成都地区成为我国一处重要的汉代简牍发现地,更是为研究汉代医经的成书提供了新史料。

封面新闻记者闫雯雯摄影关天舜

成都气候湿润

医简为何能保存下来?

竹简这类文物原本应在大量的墓葬中出现,但由于成都是冲击平原,五六米的土层下全是卵石层。这种地层环境对有机物的保存是不利的,墓葬埋下去后,地表水及地下水会渗漏到墓葬中,然后顺着下面的缝隙流失掉。

有机质的文物如果长期处于“一干一湿”的环境中,会很快被腐蚀掉。在这样难以保存的条件下,这批在老官山汉墓出土的竹简,是四川地区第一次通过考古出土的竹简。

这批竹简为什么能够保存下来?到底有怎样的秘密?

原来,老官山这个地方是一个高地,下面的地层是岩石而非卵石层,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墓葬。

另外,这个墓主不是本地人,使用了不同于四川本地的建筑方法,一定程度上对墓葬有了一定的保护。

这一现象在老官山一号墓中尤为突出,大量使用了青膏泥填充棺椁的缝隙。

当棺椁下葬后,渗水进入棺椁,基本上可以保证在未来的几千年里都能泡在水中,有利于有机质文物的保存。

在这样的条件下,920支竹简才能重见天日。

封面新闻记者闫雯雯

《医马书》佐证

汉代医生兼习医马之术

老官山汉墓医简,除一种有疑似题名简的“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外,其余都没有书名。

这些医简的主体部分,抄录于西汉吕后至汉文帝时期,这一时期正好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仓公生活的时期。

仓公弟子中,有“太仓马长冯信”。这表明,当时医生中可能也有兼习医马之术的。凑巧的是,在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医简里,也有关于给马看病的文字记载。

“在同一个墓葬、不同的位置中,出现了医马的书,我们给它取名《医马书》。因为这里面涉及的内容,全是跟马相关的,不仅是给马看病,还有怎么操练马等。”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三队负责人谢涛说。

荆州文保中心研究员武家璧曾表示,《医马书》中提到了一些关于马生病时的症状,如“马病声,口中上腭臃肿,若有美食集于前,多吻,见食而鸣”,此时,兽医们会把配制好的马药灌其鼻中。

《医马书》中最有趣的发现,当属关于马脉的描述:“循外踝骨前侧,上……”这很有可能是在给马把脉。

马在中国古代生产、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殷商时,马已经被用于拉车和骑射,因此饲养者很重视马匹疾病的处理,这也让中国兽医学有了初步的发展。甲骨文中,曾出现过“贞多马亚”等字句,其中“亚”读为“恶”,是马有疫病的卜辞。同时,还记载有人畜通用的病名。

西周到春秋,兽医学知识又有了进一步发展。西周时,已经设有专职兽医诊治兽病和兽疡,采用灌药、手术和护养等综合兽医治疗措施。

在《周礼》《诗经》《山海经》中,记载有人畜通用的药物100多种。当时对危害家畜比较严重的疾病,如狂犬病、疥癣等已有记载,这一时期涌现的畜牧兽医名人有造父、伯乐和王良等。

战国时,已经有专治马病的马医。在家畜疾病方面已经有了“马肘溃”、“马折膝”、“马刃伤”、“马暴死”等记载。秦代制定有“厩苑律”,是中国最早的畜牧兽医法规,在汉代改为“厩律”。

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人畜通用的药学专著,书中特别提到“牛扁疗牛病”、“桐叶治猪疮”及“雄黄治疥癣”等。

老官山汉墓中所挖掘出的医简,目前仍在整理修复研究中,这些关于马匹疫病的内容,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读。

封面新闻记者闫雯雯

新闻推荐

第24届“蓉城之秋”成都国际音乐季9月22日拉开大幕 外地歌迷凭票耍成都景区可享半价优惠 嗨到爆 崔健黑豹唐朝郑钧许巍等摇滚大咖共聚“仙人掌音乐节”

第24届“蓉城之秋”成都国际音乐季9月22日开幕特别提示演出名称:第24届“蓉城之秋”成都国际音乐季开幕演出——仙人...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