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女性之眼剪出光影魔力

四川日报 2018-09-14 07:05 大字

朱琳

孔劲蕾

李点石

《七月与安生》海报。

《我不是药神》海报。

《推拿》剧照。本文图片由第二届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主办方提供

剪辑,对一部电影意味着什么?日本导演黑泽明曾说过,剧本和剪辑掌握着一部分影片的生命。作为控制整个电影节奏的人,剪辑师通过镜头组接把导演创作意图和艺术构思完美地呈现。

那么,剪辑师到底是如何在“选择素材、剪切、再连接”这一过程中展现自己的光影魔术力的呢?9月7日,山一国际女剪辑师论坛在成都举行,《我不是药神》《推拿》《七月与安生》等众多优秀影片的女剪辑师亮相,讲述电影剪辑背后那些事儿。

□本报记者文莎

朱琳

拍电影好比“建房子”,剪辑就是“搞装修”

一部时长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前期拍摄素材量往往是上百小时,而剪辑一部电影的时间,则根据导演的要求,短则一个月,或者扎根片场,边拍边剪,长则两三年,反复打磨修改。

最近,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中国小伙“代购”印度抗癌药的《我不是药神》,赚足观众眼泪。这部影片的剪辑师叫朱琳,从事剪辑11年,经她剪辑的影片有《无问西东》《恋爱中的城市》等。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她,把拍电影比喻成“建房子”,把剪辑比喻成“搞装修”,“剪辑是一个再度创作的过程,也是电影最后非常重要的一环,装修完毕,‘房主\’(观众)就可以进来看这个‘房子\’(电影)了。”

与房屋装修一样,电影也会打上剪辑师个人的烙印。朱琳说:“基本上我的习惯是,先剪出最重要的前10分钟。当你把这10分钟利用好,你后面想怎样剪就怎样剪。对于剪辑来讲,它是一个叙述语境、调子、节奏、风格的一个建立。”

根据《我不是药神》的剧本,第一场戏是在机场,吕受益接到从印度飞回上海的程勇,两人互使眼色,走到一个厕所,吕受益拿出两千块钱交换程勇手里的药。然后,镜头特写到药,一个制药厂渐渐入画。而在剪辑阶段,朱琳认为,“这场戏放在开头的话,就把整个片子的基调定为悬疑,跟喜剧、轻松、温情的设定相违背。”于是,她提议,剪掉这场戏。不过,导演文牧野表示,这场戏是费了好大的劲拍的,但朱琳坚持说服了导演和编剧,把电影开场换成程勇开的店,并配上一首诙谐、魔性的印度歌曲,用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将观众带入故事。

“一边剪,一边哭,一边笑,一边痛。”今年6月,朱琳在完成《我不是药神》时发表了这样一条微博。13800分钟素材,通过朱琳将近一年的剪辑,最终呈现给观众的是笑中带泪的96分钟。

孔劲蕾

素材重新洗牌,剪辑中“二次编剧”

自1992年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学习剪辑至今,孔劲蕾已剪辑过30余部电影,长期与贾樟柯、霍建起、管虎、刁奕男、张一白、娄烨、张猛等导演合作。“在剪辑中,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做一件事情,就是打破原有的剧本,将素材重新洗牌。”孔劲蕾说。

孔劲蕾举例,电影《推拿》讲述的是某推拿中心一群盲人的情感、责任、尊严和梦想的生活故事,每个人物都有独立的故事线索和发展脉络。“我会给每场戏,做一个10字左右的标签,然后按照拍摄顺序钉在软木板上。剪辑中,每调整一次结构,就将卡片的顺序重新排列一次。这个方法很笨,可能一个月时间都在排列组合,但当我长时间剪辑后,看这些直观的文字版的结构顺序,可以舒缓一定的疲惫感,时刻保持剪辑的新鲜感。”

“娄烨导演给了我很大的自由度,但同时压力也非常大,第一个版本尽量保证完整的叙事,但是缺少冲突,远未达到导演的期许。”孔劲蕾回忆,当时娄烨对她说,“希望每场戏都像树叶长在那里一样。”为此,孔劲蕾开始在剪辑台上进行“二次编剧”。“为了达到这个概念,我们就完全抛开剧本,把全片的场次打乱从来。”

在镜头语言方面,《推拿》采用了很多贴近盲人感受的主观镜头。因此,这部影片做的最大的探索就是建立“盲空间”。“首先,我们找到一些与盲视觉有关的镜头,比如说,手是盲人的‘眼睛\’,因此片中出现了大量手部的特别镜头。另外,第三者的存在也有效地加强了戏剧感染力。还有,《推拿》中最重要的镜头语言就是黑白空间的转换,也体现了盲人世界重要的视觉手段。”

最终,《推拿》荣获第5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剪辑、最佳改编剧本等六项大奖以及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杰出艺术成就奖银熊奖。

李点石

甄别演员表演,让剧情发展更自然

31岁的李点石,进入剪辑行业不满10年,也不算高产,但她剪辑的作品却深受电影节和影迷的追捧。比如,《七月与安生》《最爱》《搜索》等不仅在票房市场取得亮眼成绩,还是各大电影节的宠儿。

李点石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业,她的同学很多做了编剧、导演,还有的转向制片人方向,而她却始终对剪辑情有独钟。“我比较坐得住,比较有耐心,会慢慢梳理素材,慢慢去想。”

2010年,李点石得到第一个院线电影剪辑机会,是顾长卫导演,章子怡、郭富城主演的《最爱》。这部电影改编自阎连科的长篇小说《丁庄梦》,讲述一个小村庄里,身染绝症的男女主角从相怜、相依到相爱的故事。10个月里,她与素材朝夕相处,一格格琢磨推敲,《最爱》对于她早已超越了“活儿”的概念,而是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疼惜,“其实有时候也觉得好累呀,但是那时候年轻,攒着一股劲儿就坚持下来了。”

如果说《最爱》让李点石拿到电影剪辑师的“准入证”,那么《七月与安生》则让她在这个行业声名鹊起。该片讲述了七月和安生两个女孩从13岁开始相识相知、相爱相杀的成长故事。2016年,《七月与安生》入围金马奖最佳剪辑奖,虽然最后惜败《树大招风》,但这对年轻的李点石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惊喜。

影片中,七月和安生由感情深厚到相爱相杀,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她俩都爱上家明。在剪辑中,如何在构建这三角关系的同时避免人物被观众讨厌?“首先是挑演员的表演;其次是剧情,要自然,不违背现实。”李点石举例,安生第一次在校门口遇见家明,原本采用的是传统正反打对剪的方式,但想要表现安生第一眼见到家明就被其吸引的感觉,总觉得不太理想。于是,先用一个侧面缓推的全景镜头来完成对话,等家明说完,留给安生一个停顿反应,让她好似愣愣地看着家明,再切回家明正面镜头的微笑。“目的就是强调最后,二人那一眼的命中注定。”

新闻推荐

“大咖”共话非公经济

“大咖”聚蓉城,“碰撞”新思想,共商推动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大计。9月13日,在2018中国(四川)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专题论...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