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字儿念啥?蒲江战国船棺墓葬群出土的“桨形器”,原来是翣

成都日报 2018-09-01 08:11 大字

工作人员修复漆翣

前不久落下帷幕的《考古成都——新世纪成都地区考古成果展》上,800多件(套)精美的文物刷爆了朋友圈。在这份21世纪以来的成都“最牛考古成绩单”中,你是否注意到一件断为两截的“桨形器”?昨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经过文保人员12年的保护修复与考证研究,这件于2006年在蒲江飞龙村战国船棺墓葬群出土的器物,在埋入地下2000多年后终于合而为一,还找回了自己真正的名字——翣(编者注:shà)。更惊人的是,它是古蜀文明中唯一被确认的丧葬礼器,同时也是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出土的翣中最长的一件。“我们虽然知道古蜀人用船棺下葬,但丧葬过程中的仪式却不得而知,这件翣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实证。”文保中心馆员杨弢表示。

“桨形器”为何物?

多方考证确认为翣 是古蜀丧葬礼器

采访中,记者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看到了这件长达2.08米的漆翣,它静静地躺在工作台上。记者发现,除宽约10厘米的“翣面”较窄,它的形状大致类似于现在常见的船桨,不过“桨板”的部分装饰着飘逸的卷云纹和勾连纹,黑底红彩的颜色显示着历史的厚度。“古蜀开明王朝盛行的葬具是船棺,而这件器物造型与船桨及其相似,很长一段时间内考古人员都认为是船棺里随葬的‘船桨’,因而将这件器物称为‘桨形器’。但根据保护修复后的考证,它的名字应该是翣。”杨弢告诉记者。

杨弢口中的翣到底是什么?“翣是古代的仪仗用物,大家看的电视剧中,皇帝出行时后面宫女举着的大羽扇也是翣的一种。飞龙村出土的这件器物上可能也装饰有羽毛,不过由于时间久远,羽毛早已腐朽不见。”杨弢介绍,从现有文献来看,丧葬仪式中用翣开始于西周时期,西周和春秋时期多为铜翣,是礼器的典型代表。而如何确定这就是翣,工作人员经过了多方考证。“虽然古蜀开明王朝的船棺出土了很多次,但对古蜀的丧葬仪式我们还不得而知。这件翣是木质的,同时飞龙村船棺墓的墓主可能只是一般贵族。后来经过我们的考证,进入东周以后‘礼乐崩坏’,铜翣制度走向衰落,一般贵族也开始使用翣了。在战国时期的信阳楚墓、江陵望山楚墓也发现了形制类似、成对出现的漆木翣。至于为什么飞龙村船棺墓出土的翣只有一件,我们推测可能是由于盗墓或不同地区习俗的变化。”

漆翣出土意义何在?

全国范围内发现的最长的一件

为古蜀丧葬礼仪研究提供实证

从考古出土到在博物馆中展示,文物中间大部分时间都在“文物医院”度过,它们必经一场漫长而艰辛的“救治”才得以“复活”,这一件古老的漆翣也不例外。经过工作人员长达12年的保护修复,它的原貌才得以重现。杨弢介绍,整个保护修复过程中,相比于10年漫长时间的脱盐和饱水保存,脱水环节才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完成脱水处理后,修复师顺利完成了粘接、全色等的修复工作。

“作为丧葬礼器的漆翣难得一见,即使在全国范围内也仅仅10余件,这件翣不仅是四川地区唯一的一件,也是迄今为止全国范围内发现的最长的一件。”杨弢表示,通过对这件漆翣的考证研究,可以丰富我们对于古蜀文明的丧葬礼仪的认识。“比如,之前我们只知道古蜀开明王朝时期的贵族喜欢用船棺作为葬具,但是下葬的时候都有什么样的仪式呢?这件漆翣的出土,证实了古蜀开明王朝的先民在出殡的过程中,会有一个执翣而行的仪式。或许古蜀开明王朝时期的执翣是走在枢车前面,而不是走在枢车两旁。目前还不能确定这些细节,还需要更多的考古发现和更深入的后续研究。”

本报记者 李雪艳 摄影 谢明刚

新闻推荐

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上接01版昨日上午,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还召开第十一次主任会议,听取关于《成都市城乡规划条例》等10件法规修正案(草案)统一审...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