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成用户“以贷养贷”消费贷款需量力而行

金融投资报 2018-09-01 01:09 大字

■本报记者吉雪娇

“刚毕业时经 济 比 较 紧张,曾通过几张信用卡取现‘以贷养贷\’。”近日,毕业于沿海某高校的王先生向《金融投资报》记者回溯了自己曾经的经历。由于察觉该行为导致其债务压 力 愈 来 愈大,王先生选择归还所有的信用卡账单,并对多余卡进行了销卡。

王先生并非个例。融360近日发布调查数据显示,在使用消费贷款的用户中,有28.57%的人是为了偿还其他贷款,即“以贷养贷”。而在无 收 入 群 体中,这一比例更 是 高 达52.63%。

“以贷养贷”压力渐增

“刚毕业的时候试用期工资比较低,但租房等开销却比较大。有朋友提议可以通过信用卡来过渡,就办理了。”王先生表示,“后来发现,信用卡账单每月按时归还,还是比较吃力。就多办理了几张信用卡‘以贷养贷\’。方法就是通过设置不同还款日,在归还某张卡账单后,次日再通过取现取出,这样来循环操作。”

而在持续了一段时间后,王先生发现该行为背后存在的风险。“起初我会全额还款,但随着消费欲望的增加,就只能选择归还最低还款额,但相对的就会产生分期手续费,多张卡累加起来,债务压力越来越大。”

痛定思痛,王先生在跟家人沟通后,终止了“以贷养贷”的行为,并在归还所有信用卡账单后,对多余信用卡进行了销户处理。“现在只留了一张用于日常消费。”

相较于王先生的及时警醒,部分“以贷养贷”的消费者则面临着更加惨痛的代价。据《成都商报》日前报道,乐山20岁女大学生毛某,在一网络平台贷款7000元,实际拿到手4500元。为了还贷款,只有拆东墙补西墙,陷入了“以贷养贷”恶性循环,最终实际产生债务高达36万元。

从开始“能够偿还”的侥幸,到最终面对巨大的债务压力,这些“以贷养贷”者在感到不可思议的同时,尽快“上岸”也成为其最大的心愿。

4.25%用户消费贷款超过收入

随着消费观念的改变,当前消费金融已经渗透到旅行、买房、买车、装修、买家电等日常生活中的各个场景和环节。在“下款快,不用欠人情债”的观念普及下,愈来愈多的年轻人选择了消费贷款,事实上,在消费贷款人群中,90后占比已达49.31%,占据了半壁江山。

而与之相对的是,“以贷养贷”群体,可能比大众想象中更为庞大。据融360调查数据,在使用消费贷款的用户中,有28.57%的人是为了偿还其他贷款,即“以贷养贷”。而在无收入群体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52.63%。

“收入不足以支撑贷款月供引发的债务危机”,被认为是导致越来越多年轻人走上以贷养贷之路的主要原因。此次调查结果显示,47.11%的消费贷款用户每月到手收入在5000元以下。但49.15%的用户每月的消费贷款(不含房贷、车贷)占当月收入的三成以上,更有4.25%的用户每月贷款额度超过实际到手收入。如果计入房贷、车贷,“资不抵债”的人群比例将增加至5.44%。

“消费贷款多属于个人信用贷,操作简便易行,可以最大限度的分担资金短缺的瞬时压力。但对于收入并不稳定,且缺乏自制力的人而言,则可能存在风险。”在业内人士看来,适度的、健康的个人负债的确能够改善生活,提高幸福指数。但不好的、过度的负债则适得其反。“在使用消费贷款的过程中,切忌借贷无度,一定要保持理性,量力而行。”

平台“问责”机制待改善

消费贷款用户的“自律”固然是避免相关风险的重要举措,但另一方面,面对近三成用户“以贷养贷”的现状,消费贷款平台们是否该承担一定的责任?目前又是否有相应的机制?

一般而言,“以贷养贷”的消费者往往存在多头借贷行为,即同一借贷人在2家或者2家以上的金融机构提出借贷需求。在现金贷盛行时期,据百融金服《2017年现金贷行业分析报告》,约56.5%的借贷者申请现金贷次数达到或超过了2次,同时申请多次借款的群体中,在多家机构申请借款的人数占比达49.4%。

“征信数据的缺失”,被认为是平台难以预防多头借贷的重要原因。有关人士坦言,央行的征信体系可以避免借款人超出自己偿还能力的借贷行为。但此前大多数互联网贷款平台及数据征信公司不会共用数据。此外,暴利趋势也令部分平台存在侥幸心理,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多头借贷现象。

不过,相关情况正在改善。“之前的确可能有一些机构以不太正规的方式去放贷,但随着监管的严格管控,目前这种情况已经较少了。”有业内人士指出。

另一方面,截至7月末,央行行政许可的全国唯一一家持牌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百行征信官网已备案完成并上线。目前百行征信已接入首批15家信用信息共享机构,并与多家互联网金融和消费金融机构签订信用信息合作共享协议。在业内人士看来,百行征信的成立有助于解决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信息分割问题,增加征信有效供给。

新闻推荐

上海奉贤千年石棺迷雾重重:前蜀丞相妻子为何葬在千里之外?

五代十国时期,前蜀丞相妻子的石棺怎么会在上海奉贤重见天日?上海市奉贤区庄行镇农田中有一具“千年石棺”。8月30日,随着石...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