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特产无特色”、制作粗糙的现状 沈阳赋予土特产新活力

安徽工人日报 2018-08-15 06:18 大字

8月3日下午,成都游客张琦在逛了七八家特产店后失望地离开了沈阳。34岁的张琦是第一次来沈阳旅游,她在沈阳安排了三天的行程,用最后一天专门去购买沈阳特产,可她逛了4个小时都没有找到有代表性的当地特产。

一般而言,特产指某地特有的或特别著名的产品,有独特文化内涵,亦指只有在某地才生产的一种产品。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大背景下,特产品牌、特色产业、特色经济已成为多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各地也都在探索如何发展、壮大特产经济。

记者走进位于沈阳市沈河区正阳街上一家挂着“沈阳特产”的店铺。店主林翔告诉记者,5年前刚开业时,店里只卖眼宝羊肝羹、克拉古斯香肠等沈阳特产,但由于品牌种类较少、产品利润低,又陆续补充进来其他特产,如俄罗斯套娃、大连海参。

记者随后走访其他店铺发现,售卖的产品与林翔店铺的产品大同小异,地方特色并不明显。一些店铺内的手工艺品制作粗糙,很难激起游客的购买欲望。

“市面上的产品雷同,没有当地独有的文化历史底蕴,很难凸显出来。”辽宁大学文化学者刘铁说。

沈阳某食品企业企划部部长许长野以火腿肠为例介绍说,在沈阳,某品牌的香肠赫赫有名,几乎在每家便利店都能找到,而在300公里外的吉林有皓月火腿肠,600公里外的哈尔滨有里道斯红肠,670公里外的天津有迎宾牌火腿肠……各家都推出了特色产品及经典系列。沈阳该品牌香肠与周边省市同类型产品的相似度极高,没有独具特色的口感及“卖点”,因此很难脱颖而出。

此外,现代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不足也是特产品牌缺乏“卖点”的原因之一。

在沈阳中街附近,展韩飞经营着一家文化创意礼品店。他告诉记者,同样的产品,印上不同地方特色的图案或标识,价格能翻上三倍。“很多年轻人喜欢购买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创产品当伴手礼,但沈阳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仍然不足。”展韩飞说。

为改变“特产无特色”的现状,今年的4月26日,沈阳市开始实施“沈阳特产”打造工程。两天后,经营面积1000余平方米的“沈阳特产城”启幕。次日,“2018沈阳特产购物节”开幕。6月12日,沈阳市发布相关政策支持推广“沈阳特产”,对采取统一标识,设立“沈阳特产”专柜的,每个网点给予不高于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现如今,当地正积极挖掘、包装、营销、宣传当地特产。

“文化创意的开发能赋予‘土特产\’新活力。”沈阳文创行业人士董宇说。在“2018沈阳特产购物节”上,包括“努爷”“戴小叨”等多个品牌本土文创产品的亮相,引来了众多游人围观和购买。同一天展出的还有初氏剪纸、李氏糖画、鲁氏棉花画等20余种沈阳市非遗项目。

刘铁建议说,传统文化是需要传承的宝贵财富,如何让难量产的手工技艺产品走进寻常百姓家应当是各地思考的问题。

新闻推荐

成都用“海绵”理念建设绿道和公园

海绵公园降雨时绿道能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干旱时绿道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实现自然...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