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房变“空房”,谁为消费者买单?

泰安日报 2018-08-07 09:31 大字

□最泰安全媒体评论员 程帅

四川的张先生在一家名为“全日健身”的健身馆办理了会员卡,并充值1500元。然而仅仅过去3天,健身房便人去楼空。近年来,成都的健身房处于井喷状态,但成都休闲健身服务行业协会会长秦大川说,“每年关的店不亚于每年开的店。”(据《成都商报》)

是什么原因让健身房变成“空房”?消费者的权益又该谁来维护呢?

健身房变“空房”事件频发

当下,人们对于健身的需求增大,健身房也多了起来。然而,健身房的数量虽多,但关门的也不少。

在天津,一些民营健身场馆突然关门歇业,引发会员集中投诉。而且,半年内,天津有10多家健身场馆一夜之间人去楼空。在上海拥有40多家门店的奥森健身在去年12月上旬接连关闭了20多家门店,办卡会员大都无法办理退款手续。近年来,全国各地都曾发生过健身房变“空房”的事件。有的开业两三天就暂停营业,有的甚至要关门了,还继续搞促销活动。

目前,健身房的经营还是采用相对传统的长期卡预付消费方式,如果突然关门歇业,消费者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维权之路更是困难重重。

运营模式是症结所在

之所以会出现健身房变“空房”的情况,与健身房的运营模式有关。

一方面,盲目投资容易导致资金链断裂。据媒体调查,一家健身会所三四十天的销售额可达200万元到300万元。一些老板以四五十万元作为首家店的运营费用,剩下的钱用于投资别的店,留下一部分作为第一家店的运营费用,如此往复,一旦资金链断裂,等待它的只有关门歇业。同时,一些健身俱乐部存在盲目投资的情况,并对回报期望值太高,最终在大开支和小回报之间出现资金链断裂。

另一方面,预付费模式存在诸多消费风险。现在,市场上有很多专业的健身卡预售团队,想“圈钱”的人就会与他们进行合作。团队负责人会和健身会所老板事先谈好分成比例,比如一个月做20万元业绩,双方五五分成。健身房老板不用花一分钱就拥有了销售团队,一个月可净捞10多万元。当真正开业后,销售团队就会离开,新会员增量不如以往,没有利益可图了,这时“圈钱”的人就会打足算盘:营业几个月快速关门,再抛出“经营不善、资金链断了”等理由。

建立监管平台很有必要

健身行业监管关系到消费者身体健康以及运动安全,但我国既没有一个具体的行政部门对其进行专门的监督,也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予以制约。鉴于此,监管平台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是根本解决之道。

据媒体报道,上海正在准备对单用途预付消费卡进行立法,并拟建立统一的单用途预付消费卡协同监管平台,归集经营者单用途预付消费卡发行、兑付、预收资金等信息,加强对该种类消费卡的管理。而健身房的消费年卡,正在此列。

上海的做法,值得借鉴。但除此之外,相关部门也需进一步对健身房的经营模式进行限制规定。比如,办理健身卡,不能只有预付款一种形式,可以考虑分期付等形式;在健身房分店的开设上,可以规定数量上限,如一年允许开几家分店,分店的投资不能过低;设立评级制度,定期对健身房进行评级考核,引导人们前往口碑好、信誉高的健身房消费,让良币驱逐劣币。

让消费者安心、放心地运动健身、避免钱款损失,从政府部门到行业从业者都应从各自角度出发,各负其责,消费者的权益才能得到更好的维护。

华西都市报:现在不少健身会所、美容会所采取的都是预付费模式,经营者一旦“跑路”,就会给会员造成财产损失。因此,会员在消费之前,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经营者的经营资质、经营状况、信誉口碑等,之后再慎重作出选择。

中国财经网:全民健身正在成为一种潮流,在此背景下,健身人数增加带来的健身行业井喷是必然。但是,健身房的开办不能以跟风为前提,而应该对资金投入、盈利模式、抗风险能力有完整评估。

人民网:全民健身正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20年,国人体育消费的总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随着新零售概念风起云涌,健身市场上的新兴商业模式正在不断迸发。

新闻推荐

旧时代最后一批成都少年郎流沙河:“宽的不真宽,窄的不真窄”

旧时代最后一批成都少年郎流沙河。流沙河热爱成都,尤其是老成都。他1931年生于成都。四岁返回故乡金堂县城。幼学古文...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