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杜诗“图经”复原茅屋故居

四川日报 2018-08-03 06:54 大字
寻迹

□本报记者肖姗姗

阿来说:“多么好啊,杜甫还留下了一座草堂,永驻成都。即便这座草堂并不真是杜甫当年那座草堂,但这座草堂也表示了成都对杜甫的珍重。”7月30日,记者前往杜甫草堂博物馆,寻访杜甫笔下的诗情画意。以杜诗为主线,观照岁月变迁,让人对杜甫爱成都的情怀有了更深的感悟。

如今的草堂,是深幽的。据杜甫草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的草堂占地近300亩,早已不再是杜甫当年那一庭小院。记者从南大门进入,据说从这里,可以踏上那条“不曾缘客扫”的“花径”,找到杜甫当年归家的路。沿西行,不足六十米,见一小径入口,正对着的,是用青花碎瓷镶嵌出的“草堂”影壁,作为草堂的标志之一,无数游人曾在这里留影纪念。前行五六米,一隔门映入眼帘,门廊正中有匾额上题:花径。据悉,这是著名书法家沈尹默的字。在门楹两旁,还有郭沫若撰写的对联:花学红舞绸,径开锦里春。“花径”二字嵌于联首,没错,这里就是花径了。如今的花径平顺宽敞,高高的红墙两旁,有翠竹苍苍,细枝柔条垂成一道天然的庇荫穹廊,有阳光洒下,竹影婆娑,映入红墙。花径无花,却清雅胜似当年。

穿过幽静的花径,右转一座小桥。那尽头,便是茅屋了。虽然此茅屋已不是杜甫居住的那间房舍,但根据杜诗提供的信息以及相关史料所述,这里复原了他的茅屋故居,并于1997年建成对外开放。记者来到茅屋前,竟有穿越时空的感觉。“舍南舍北皆春水”,这里真的是碧水环绕,竹篱柴扉。杜甫曾经种植过的松树、桃树、绵竹、桤木、楠木……全部在茅屋前后繁茂入云,虽无群鸥,但闻鸟鸣。推开咿呀作响的“蓬门”,菜圃青青、药栏郁郁,仿佛能看见杜甫在此劳作的身影。杜甫草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直言:“杜诗素有‘图经\’之称,将诗人居住的环境方位描绘得十分具体,让人身临其境。杜甫在成都的240余首诗作是重建茅屋故居最直接、最形象的蓝本。在营造茅屋期间,从选址、选材到具体施工,每一个环节都邀请了各方面的专家,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在详尽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本着尊重历史、再现历史的精神,建起了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茅屋。”

事实上,草堂也曾荒芜过。杜甫在此居住了三年零九个月之后,离开四川,顺长江而下。直到唐末,诗人韦庄来到成都,沿浣花溪寻访到“柱砥犹存”的草堂,“思其人而成其处”,命人在旧居遗址上重修。杜甫草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韦庄的修建功不可没,使这块文学圣地得以被确认。之后经过宋元明清历代修葺,至今仍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两次最大规模修建的建筑格局。诗史堂、工部祠、碑亭、草堂影壁、大雅堂……这些标志性建筑,无一不在诉说对这位诗人的敬仰。

新闻推荐

成昆铁路因泥石流再次中断 即日起至下周部分客车停运

昨日上午,受四川省凉山地区持续降雨影响发生泥石流水害,导致成昆铁路再次中断行车。为了确保旅客人身及财产安全,铁路部门决...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