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解/经/典汉字如同一条线 凝聚着不同地方的中国人
妙/解/经/典 在许多个周六的下午,许多成都市民,不乏远道而来的外地听众,从四面八方赶往僻静偏窄的成都市文翁路,在成都图书馆听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用生动诙谐的成都方言,讲诗经,唐诗。受成都图书馆邀请,每月第一个周六下午,流沙河会准时出现在成都图书馆,讲一堂对市民免费开放的传统经典讲座,至今已经持续了9年。
流沙河近年咽喉有恙,声音很弱,有时候说话都有困难,但他依然坚持公开解经,并乐此不疲,“对这些古人的诗很有兴趣,讲起来很过瘾。在为听众服务的同时,自己也很快活。每月一次的备课和讲座,实际上给了我一个极好的锻炼机会,调用记忆仓库,检验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成都图书馆馆长肖平对此深有感触,“沙河老师曾说,每次讲座前要备课两天。有时候他还会把一些资料复印出来,发给每一个听众,这是为了让听众听讲效果更好。沙老年龄这么大了,对文化传承的热情,对传授经典文学之美,全身心投入,令人感动。”
前贤卓见
虚心听取再一一比较
由于讲解精彩,流沙河的讲座录音也被他的学生和出版社整理出版。比如《流沙河讲诗经》就是流沙河2011年6月至2012年8月在成都图书馆讲解《诗经》中81首诗作的讲座整理辑录。《诗经》被前人解读者已多,但流沙河以其深厚的古文字和诗歌研究功底,对字句追根溯源,给出全新角度的解读。书中诸多解释纠正了前人对《诗经》释义的不合理之处,并且摒弃一些释经流弊,在众多《诗经》解读的作品中殊为超拔。在对诗经的讲述中,流沙河特意选择有“浓厚的诗味、浅显、短小”的篇幅,举例生动,表达上又趋于口语,言辞雅俗兼具,幽默风趣,适合广大文学爱好者和对知识感兴趣的读者。
解读经典,不可能是哪一个人随意发挥。前贤的卓见,流沙河都虚心听取,再一一比较,得出自己的见解。解读《诗经》,他主要依据《十三经注疏》。同时也青睐陈子展先生的《国风选译》和《雅颂选译》,“可靠,我喜欢。”《十三经注疏》用起来很吃力,上面那些双行夹注文字,字号太小,他要用高倍放大的凸透镜,在页面上逐句移动,才能看清楚。
“《十三经注疏》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比如《陈风·泽陂》这首诗中反复出现的深深忧伤,过去总以为写失恋,以忧伤属男,或以属女,流沙河总嫌牵强。但从《十三经注疏》的夹注中,他发现了一条被忽略了的注释:陈国有同姓不婚的规矩,再结合诗中反复出现的‘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彼泽之陂,有蒲与蕳\’‘彼泽之陂,有蒲菡萏\’,实是暗示恋爱中的男女二人生活在同一姓氏里,不被双方家人容纳。这就很好地解释了诗人在表达相思时为什么那么悲伤,‘涕泗滂沱\’,从景物描写可知有整整一个夏天的荷塘约会,可知他们二人这么久的恋爱,终因不合规矩,只有分手,所以男子非常伤心。若是找不到这一条注疏,我是永远读不懂的。”
穿插解字
让听者明白汉字内涵
讲古代典籍,流沙河也穿插着解字。比如在公众场合讲“唐诗三百首”,讲到“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时,他会拿出一张A4大小的纸,上面用毛笔写好“鼎”字,讲“鼎”字的来源。有人认为,学古文是在走回头路。流沙河说,新闻不可能是古文,政府公告不可能是古文,日常对话也是白话。“但还要看到另一方面,古汉字中包含着文化传承,其中还涉及自然界的许多知识,能从中窥见上古时期我们祖先的基本观念、思考模式、生活方式、劳作方式、社会心态等。中国人住在不同的地方,但有一条线把他们凝聚起来,那就是汉字。它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和阳光、水、空气同样重要,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四者缺一不可。”
流沙河觉得,自己的书是能教年轻人爱国的。“什么是爱国?爱国就是爱你的土地,爱土地上的人民,爱你的文化,爱你的母语,爱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字。”
流沙河也深知要大面积恢复正体字是很难,也不现实。他有自己的想法:让古史、古典文学、古代典籍有关的研究文章和刊物,恢复使用正体字,其他的地方不妨维持现状;如有可能,将正体字的应用范围扩大到政府公文和报刊、教科书,让它们和社会上的简体字同时存在,概括地说,就是“正式场合使用正体字,社会生活使用简体字”,双轨并行,各适其需。而他所做的,讲解正体字,把它存在的理由讲清楚,让听者更容易记忆,也能明白汉字的文化内涵,这就是意义。
新闻推荐
大熊猫“草草”生下龙凤胎7月25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野外引种大熊猫“草草”在卧龙核桃坪野化培训基地顺利产下...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