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成都街上说唱表演的精彩一刻 ——解读四川省博物院藏东汉说唱俑

成都晚报 2018-07-27 03:31 大字

□卢升弟(文史研究专家、现供职于成都博物馆)/文马千笑/手绘

2000年前,成都不仅有繁华的街市,也有令市民陶醉的表演艺术。秦汉时期,说唱艺人那些幽默、滑稽的演出,已经很受欢迎。东汉说唱俑用他龇牙咧嘴的表情、手舞足蹈的动作,凝固了表演场上的精彩一刻,也再现了当时成都人丰富的娱乐生活。

艺人的诙谐表演

如果能像科幻小说描写的那样,进入一个时空隧道,刹那间倒退到汉代的成都街头,你会发现,当时的成都依然是繁华的,车水马龙、人流如梭。在热闹街道的两边,商铺、酒肆、茶楼、饭庄鳞次栉比,顾客满堂。沿街围起圈子的人丛,或豪宅深院里传出的喧闹声,不断吸引路人驻足观望。循声望去,在丝竹管弦的伴奏之下,倡优(艺人)们长袖翩翩、踏节而舞,或赤膊上阵,吞刀吐火,弄壶跳丸,正在上演一出又一出歌舞和杂耍的好戏。在人们的喝彩声中,一位头戴小帽,方面大耳,袒胸露腹,仅穿一条浅裆宽松长裤的倡优,一手持槌一手拿鼓,摇头晃脑,表情滑稽地向人们说一阵、唱一阵、敲一阵,不时引起观者的哄堂大笑,场面硬是闹热得很。

这一情景是对2000多年前成都艺人表演的回眸。如果说超长的历史距离使视线变得有些模糊,对那些细节很难有深切的感受,那么,近几十年来陆续在成都及周边地区出土的汉代说唱俑,也许能稍稍弥补一下人们的遗憾了。

汉代说唱俑主要有坐式和站式两种类型,均为泥质灰陶,原有的彩绘因时间原因已脱落,通高一般在50至70厘米左右。

坐式说唱俑坐于一圆形底座之上,头上裹着头巾,肥胖的圆脸上眉开眼笑,额头上因此堆出了几道深深的皱纹。他头大身小,五短身材,赤裸上身,下身穿一条浅裆长裤。光着双足,其中一足还高高跷起,露出肥厚的脚掌。左臂抱一圆鼓,右手扬起鼓槌,手舞足蹈,表情激动;站式说唱俑则戴一滑稽小帽,双眼眯成了一条缝,龇牙咧嘴傻笑,还把舌头伸得老长。脖子前伸,双肩耸起,硕大的脑袋像木偶般挂在胸前。上身也是赤裸,袒露胸腹。下身的浅裆长裤穿在肚腹之下,露出了半边高高翘起的屁股(这种穿法在现在也称得上时尚) 。他宽松的裤管下是一双肥肥的赤足,一手捧鼓,一手持槌,像是正欲击鼓。

用俑人延续享乐

说唱艺术是我国流传了数千年的一种曲艺品种。据有关史料记载,秦汉时期,说唱艺术就比较流行和成熟了。当时,不论宫廷还是贵族家中,都养有数量可观的倡优,其中有不少就是说唱俑这样的说唱艺人。由于他们的表演诙谐、幽默、滑稽,因此受到广泛喜爱和欢迎。如果说搞笑这一流行词要寻根问祖的话,那这些说唱艺人恐怕就是搞笑的鼻祖了。而汉代社会流行的“事死如事生”观念,使得官僚贵族们在死后也念念不忘将这些艺人的形象制成陶俑,让他们陪伴在自己身边,仍然像生前一样替自己排闷解忧。

俑是古代坟墓中陪葬用的偶人,用以替代真人殉葬。《孟子·梁惠王》:“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赵岐注:“俑,偶人也,用之送死”。郑玄释为“与生人相对偶,有似于人。”俑的材质多种,如楚国的俑多为木制,陶俑以秦始皇陵兵马俑最为有名,另外还有铜俑等。汉代时,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加之朝廷政策以“举孝廉”来选拔官员,厚葬之风十分盛行。当时“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厚葬为德,薄终为鄙。”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陶俑制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同时也造就了一批杰出的泥塑艺人。在他们的创作实践下,舞乐俑、兵士俑、仪仗俑以及各种生产和生活模型等等,一件又一件艺术珍品被创造出来,而说唱俑正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作品。

表面看来,这些说唱俑的雕塑手法并不细腻,有的地方甚至稍显粗放、笨拙。然而这种简单朴拙的风格,正是汉代雕塑艺术家们把握了艺术精髓的反映。他们更为强调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抓住倡优们表演时最精彩的瞬间,着重刻画他们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倡优们的形象因而被塑造得非常滑稽有趣,使人一看就会忍俊不禁,开怀大笑,似乎这些倡优本身就是一出精彩的滑稽戏。这种极度夸张而又不失真实的技巧,可以说达到了旷古绝今的高度。时至今日,当我们面对这些2000多年前的雕塑艺术杰作时,仍然会感到震撼不已。

新闻推荐

头层牛皮凉席限时72小时 扫码立减100元

口碑超好的班德尔头层牛皮凉席,已在买够网累积销售数千床。今年,为了方便更多市民朋友选购,买够网生活馆和厂家协商后,在生活...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