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里的成都生活 之 唐代成都人如何过节

成都晚报 2018-07-23 09:39 大字

林赶秋 著

连载14

从元日到人日(上)

千里沃野之间,天造地设着一座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城,叫做成都城;千门万户之中,居住着一类尚奢侈、崇文学、好娱乐、少愁苦的人,叫做成都人。古代成都人在尽兴地悠游名胜、沉浸丝竹、流连美食之外,会加倍地勤于稼穑、劝课农桑、发展经济,于是整个成都城渐渐荣膺了“陆海之地”“天府之国”等美誉。而植根于丰裕物产基础上的悠闲热闹安逸,遂成为成都最为鲜明的城市特色,至今不但不变,还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要说热闹安逸之最,又非过年过节莫属。一年,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总共三百六旬,好玩善耍的成都人有若干个节日要过。汉时,成都有“迎春送腊”之俗,富豪或观鱼于江,或置酒于郊,处处均可听见欢声笑语,就连说唱于市的艺人、洒扫于庭的农民,也是一个二个颐解颜开。到了唐代,成都节日更多,花样更繁复,人民更有幸福感。

每年的第一天就是一个隆重的节日——“元日”,或称“正日”“端日”,又云“岁旦”“正旦”,也即“正月朔日”,今人谓之“大年初一”。唐人韩鄂《岁华纪丽》一书里,什么“八节之端,三元之始”啰,什么“开甲子于新历,发风光于上春”啰,什么“七十二候之初,三百六旬之首”啰,骈辞俪句一大堆,讲的都是这个元日。元日这一天,人们要“进屠苏”“造胜华”;大年初七为“人日”,则喝“竹叶酒”,但也会“造胜华”。唐代成都人跟其他地区的人一样,在元日“进屠苏”,在人日“造胜华”。

大历三年(768)正月初七,杜甫在四川境内写下《人日二首》,一为五言诗:

元日到人日,

未有不阴时。

冰雪莺难至,

春寒花较迟。

云随白水落,

风振紫山悲。

蓬鬓稀疏久,

无劳比素丝。

一为七言诗:

此日此时人共得,

一谈一笑俗相看。

尊前柏叶休随酒,

胜里金花巧耐寒。

佩剑冲星聊暂拔,

匣琴流水自须弹。

早春重引江湖兴,

直道无忧行路难。

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阴,是说这年从元日到人日,接连一周皆为阴天。阴就阴呗,而且还冰雪未消、春寒料峭,难怪“莺难至”而“花较迟”了。抬眼远眺,惟见“云随白水落,风振紫山悲”。山无感无情,所以真正在悲伤的并非紫山,而是诗人。为什么呢?“蓬鬓稀疏久,无劳比素丝”,原来是慨叹自己老了,不必费心再同旁人比白发的多少了,因为蓬松的双鬓早已稀稀疏疏。这其实还只是表面现象,另有一层主因深藏于人日阴天之中。汉人东方朔认为:“人日晴,所生之物蕃育;若逢阴雨,则有灾。”唐人韩鄂补充道:人日“从旦至暮,日色晴朗,夜见星辰,民安国宁,君臣和会。”“莺难至”,“花较迟”,正是生物不蕃育的表现。老杜之悲,应当含此隐忧在内,他担心未来会有灾害,为自身,也为四川乃至全国的(当然包括成都)的黎民百姓。

按照风俗,人日还是应该在快乐中度过,才合时宜。“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就是描述诗人随俗和大家一起谈笑过初七。“尊前柏叶休随酒”一句呼应“进屠苏”而言,“胜里金花巧耐寒”一句则在针对“造胜华”。

关于“屠苏”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岁华纪丽》的说法是:“屠苏”原为古代一间草庵之名。庵中住着一人,每到除夕之夜,便向附近的人家户分送一包草药,嘱咐他们装在布袋里,然后投到井里浸泡,到第二天元日再将带着药味的井水汲出倒入酒杯,阖家饮之,这样一年中就不会感染瘟疫。今人得了这个药方,却不知道庵中人的姓名,只好用屠苏这个庵名来称呼此种药酒了。(未完待续)

下期预告:何谓“造胜华”?

新闻推荐

移植父亲干细胞后现排异反应8岁白血病男孩的警察梦还有希望实现吗?

移植父亲干细胞后现排异反应隔着病房的玻璃,儿子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钟世波都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民警肖建刚今年1月看望成...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