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业宜商宜居的根本还是“宜人”

成都日报 2018-07-20 03:08 大字

“一座城市无论是宜业、宜商还是宜居,归根到底是要‘宜人\’。”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兰蓓如是认为。她表示,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把“以人为本、共建共享”作为成都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路径之一,向全社会传递了成都对市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高度关切,彰显了成都通过高质量发展持续增强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决心和魄力。

兰蓓认为,“同时,这也意味着成都在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的道路上,已初步探索出融合新发展理念、践行以人为本发展观的新路径,为切实推进城市发展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探索出新路径的同时,更明确了新目标。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明确“到2020年,基本建成15分钟公共服务圈,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缩小到1.9以下。”对此,兰蓓分析指出,15分钟公共服务圈是指以社区为基本单元,在市民出行距离15分钟左右的半径内集中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对时间敏感性较弱的老年人来说,在10至15分钟的出行半径内,可以获得养老、医疗、文体等便民服务,而对生活节奏较快、时间概念较强的年轻人来说,在5至10分钟的出行半径内,则可以获得餐饮、健身、休闲娱乐、24小时连锁超市等便捷服务。她认为,“15分钟公共服务圈以需求为导向,可以进一步降低市民生活的时间成本,提供更精准、更便捷、更舒心的服务。”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是衡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个指标。”兰蓓进一步解释说,是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到2020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要缩小到1.9以下,这就要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要进一步缩小。

据了解,2017年,成都的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为1.92,在包括国家中心城市、全国副省级城市在内的20个城市中位居第五。“成都相对较小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经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提出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缩小到1.9以下的目标,是成都自加压力,对增加居民收入、持续增进居民幸福感提出了更高标准的目标要求。”兰蓓分析指出,只有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才能真正地实现更高品质的生活,而这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新闻推荐

“助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长江”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启动

本报成都7月18日电(记者李娜)“助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长江”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启动仪式今天在四川成都举行。水利部...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