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三治一增”今年“期中考”成绩出炉 地表水水质有所好转 治霾、治堵形势依然严峻

成都晚报 2018-07-13 07:46 大字

成都“三治一增”

上半年成绩

铁腕治霾

成都空气优良112天,同比减少4天

优良天数率为63.6%,同比下降0.5%

PM10浓度同比分别下降6.9%

PM2.5浓度同比分别下降9.4%  

重拳治水

Ⅰ~Ⅲ类水质断面75个,占70.1%

Ⅳ~Ⅴ类水质断面25个,占23.4%

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上升7.5%

Ⅳ~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下降1%  

科学治堵

在建地铁里程超过400公里

打通断头路49条

完成6个“双待模式”路口改造

“井+环”骨干网络运营里程197公里  

全域增绿

启动2万平方米以上公园建设8个

实施“花重锦官”点位建设42个

启动两级绿道建设1256.55公里

启动龙泉山森林绿道建设230.2公里

昨日,成都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举行,通报了2018年上半年成都市“三治一增”(铁腕治霾、重拳治水、科学治堵、全域增绿)工作推进情况及形势分析。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上半年,成都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同比减少4天,全年空气质量达标形势严峻;地表水水质有所好转,预计能较好完成全年考核目标;交通拥堵指数同比下降9.15%,预计下半年交通拥堵治理形势依然严峻;全域增绿820个年度计划项目,已启动733个,完工325个。

铁腕治霾

主要污染物仅臭氧浓度上升

是下一步的防治重点

记者从市环保局获悉,今年1-6月,成都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112天,同比减少4天,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为63.6%,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主要污染物SO2、NO2、PM10和PM2.5浓度分别为10、52、95和58微克/立方米,O3日最大八小时滑动均值第90百分位数为167微克/立方米,CO日均浓度第95百分位数为1.4毫克/立方米;其中PM10、PM2.5、SO2、NO2和CO浓度同比分别下降6.9%、9.4%、23.1%、7.1%和22.2%,O3浓度同比上升3.7%。

下一步,成都“铁腕治霾”工作将重点做好夏季臭氧污染防治,持续抓好重点区域周边环境精准管控,切实抓好大春秸秆禁烧、露天烧烤管控,强化非道路移动源、机动车尾气防治,加强督察执法力度,持续强化宣传引导等工作。

其中,夏季臭氧污染防治,将强化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要时段污染整治,突出抓好工业源VOCs排放管控、建筑工地VOCs排放管控、强化面源污染和无组织排放管控、强化移动源及油品VOCs和NOx排放管控、强化区域联防联控五大方面共20条措施,在实施分类治理的同时,组织实施企业和装修工程错峰生产,减少臭氧前体物排放。

重拳治水

地表水水质好转

I~Ⅲ类水质断面比例

同比上升7.5个百分点

记者从市水务局获悉,今年1-6月,成都市107个地表水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75个,占70.1%;Ⅳ~Ⅴ类水质断面25个,占23.4%;劣Ⅴ类水质断面7个,占6.5%。主要污染河段为岷江水系的杨柳河、江安河、府河和白河,沱江水系的驿马河。与2017年同期相比,成都市地表水水质有所好转,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上升7.5个百分点,Ⅳ~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下降1.0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下降6.5个百分点。

下一步,成都水环境治理工作将加快推进全流域综合治理,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不断强化基础实施配套,强化治理管护责任,继续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切实加强社会监督。

其中,加快推进全流域综合治理方面,将巩固锦江水生态治理第一阶段成果,持续深入实施锦江治理,为打造“夜游锦江”休闲旅游新名片夯实本底。加快推进沱江、金马河流域水生态治理,通过截污、清淤、补水同向发力,力争到2020年全面完成流域水生态治理。通过综合实施海绵滞水、湿地净水、生态修复、再生水利用等流域治理新理念,加快实施九道堰河10公里水生态示范项目。

科学治堵

打通断头路49条

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197公里

记者从市公安局获悉,今年上半年,全市新上牌汽车27万辆,汽车保有量超过470万辆;在建地铁里程超过400公里,占道施工折减道路资源近20%。在这样的巨大压力下,今年上半年成都仍实现了交通拥堵指数同比下降9.15,在全国主要城市中拥堵排名降至30位以后。

据介绍,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小街区加密成网100公里,打通断头路49条,完成6个“双待模式”路口改造。建成轨道交通“井+环”骨干网络,运营里程达197公里 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提升至47%,公共交通出行服务指数在全国特大城市中排名第一。同时,加大了停车供给,推进锦城广场P+R地下停车场、电子科大地下停车场建设,在小南街、成都东客站等新增全时共享泊位590个、分时共享泊位480个。

下半年,成都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达到210公里,建成绿道16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超过40%,中心城区路网年均高峰交通拥堵指数不超过1.70。加快“东进”骨干网络建设,打通40条断头路,排查整治市区两级交通堵点100处,实施20处传统堵点“短平快”工程改造。

全域增绿

新开建2万m2以上的公园8个

“花重锦官”点位完工25个

记者从市林业园林局获悉,2018年,全域增绿计划项目总数820个。截至6月底,已启动项目733个,其中前期工作阶段76个,方案编制阶段118个,项目实施阶段214个,已完工项目325个。

全域增绿主要包括公园增绿、城市道路增绿、立体绿化增绿、增花添彩、天府绿道增绿、生态廊道增绿、滨水增绿、龙泉山和龙门山植被增绿、生态管护与修复增绿、社区增绿等十个方面。截至6月底,全市共启动2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园建设8个;新改扩建小游园、微绿地及1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绿地119个;新增立体绿化面积12.38万平方米;实施“花重锦官”点位建设42个,已完工点位25个;启动城区级和社区级绿道建设1256.55公里;启动龙泉山森林绿道建设230.2公里;实施背街小巷绿化“靓池、松绑、美冠”119条,已完成82条38.08公里。

接下来,成都将梳理中心城区公共绿地和开敞空间,通过“规划建绿”“拆违增绿”“拆墙透绿”、棚户区改造和城市环境治理,增加公园、小游园、微绿地,补齐公园绿地“短板”,促进中心城区绿地分布逐步均衡。同时,大力推进天府绿道建设,确保新建改造绿道1700公里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专家访谈

形成长效机制 环境治理才能“不反弹”

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国家环境保护水土污染协同控制与联合修复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国是成都市“新型智库”专家,主要为成都市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出谋划策。

在刘国看来,成都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亮点颇多。首先,成都在全国率先将环保职能延伸到乡镇(街道)一级,落实到了基层。同时,实施网格化的环保管理体系,落实每个网格责任主体,提高了城市环境管理的水平和效率。此外,成都借智于专家、借力于科技,在很大程度上对环境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对成都接下来的污染防治工作,刘国建议,首先要巩固“三治一增”的治理成果,比如,对“散乱污”企业的关停,不能仅仅靠短暂、突击的行动,要形成一个长效机制,加强管理力度,才能不反弹。

同时,要继续加大科技支持力度,比如,对土环境的治理,首先要了解土壤污染现状,再进一步提出对策。在大气、水环境治理中积累的经验,有的也可以运用到土壤污染防治中。此外,一些隐蔽的环保问题也应重视,例如垃圾分类及回收。成都晚报记者 薛欢 罗斯

新闻推荐

成都外商投资环境迎来哪些利好

新版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即将实施6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商务部联合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