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我们去哪儿养老?
近日,在海南三亚南山召开的首届“全球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策略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近百位健康医学、老年学、人口学、社会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方案”。
来自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41亿,占总人口的17.3%。预计到2050年前后,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4.87亿的峰值,占总人口的34.9%。这意味着30年后,每3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
国际上一般认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达到10%,即意味着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从1999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到2017年,老年人口净增1.1亿,其中2017年新增老年人口首次超过1000万。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老龄化趋势下,目前又呈现出新特征。其一,是老年慢性病人在老年人中占比上升。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占老年人死亡原因的33%,中风、慢性阻塞性肺炎、肺癌是过早死亡的三大原因,糖尿病、肌肉骨骼障碍、抑郁症成为失能的三大原因,所有这些已经很接近发达国家的指标,预计未来还会继续上升。
“寿命提高了,但是老年功能下降了。”北京301医院院长范利说,当前老龄化最大的问题是共病患病率较高,以80岁老龄人为例,住院病人大多患有3至5种疾病,多种病存于一体,一个人需服用多种药物,这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负担。
其二,随着社会结构变化和人口流动加速,老年空巢率明显上升。在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出,大量老年人留守,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陡然到来、发展迅速,与发达国家相比面临更多挑战。”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王辰说,老龄化问题不仅同卫生健康管理有关,而且牵涉经济社会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共同解决。
多元化养老方兴未艾
多位专家表示,和世界上任何国家一样,我国将以居家养老为主。但是,我国家庭规模小型化和“4-2-1”结构家庭日益增多,传统意义上的居家养老模式发生重大变化,需更多借助于社区服务和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其中,长期照料、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老年护理服务蕴涵着巨大的社会需求。
上海老龄科研中心原主任殷志刚介绍,上海是我国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地区,也是中国目前人口老龄化比重最高的地区。上海率先提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9073”(90%老年人居家养老、7%老年人社区养老、3%老年人机构养老)养老服务格局,为我国建立新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提供了重要借鉴。
“十三五”开始,上海从“9073”养老服务格局向构建“五位一体”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集成转变。主要实现养老基本公共服务更匹配,养老服务补贴更精准;实现养老服务参与主体更公平,养老服务市场更规范。促进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相互依托、融合发展。
居家、社区、机构融合发展方面,我国部分地区在积极尝试“养老+”。如浙江通过创新“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实施居家养老服务“提质工程”。通过大数据,为老年人提供流动健康服务车、紧急救援、家政服务指派、就餐配送等服务。根据老年人居住、需求等情况,一些社区积极打造综合服务型、护理康复型、嵌入照护型等各类功能型照料中心,满足大多数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心愿。
2017年初落成的福州市福机新苑居家社区照料中心,由政府购买服务,企业负责运营,把社区老人活动、体检康复、送餐到家、上门家政等功能整合在一起。福州市鼓东街道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掩映在一片绿荫之中,三层小楼温馨别致。入住的社区居民杨奶奶说:“我儿女长期不在家,这里有护工24小时照料我们生活,还有好多‘闺蜜\’可以聊天,一点都不孤独,每个月包括伙食3100元,很省心。”
作为海南首家与医院合作共建的社会养老机构,恭和苑借助有针对性的“养老+医疗”服务,吸引力越来越大。恭和苑副院长吕加华说,健康养老需求近年来呈现井喷之势。这片蓝海释放出的巨大投资机会,吸引各路资本蜂拥而至。比如,保利地产是国内最早涉足健康养老的开发商之一,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重点城市落地了专业养老机构“和熹会”、社区居家养老小微机构“和悦会”、健康生活馆等服务项目。
另外,我国“候鸟式”养老群体不断壮大,季节性异地养老渐成规模。海南省政协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初步估计,每年冬季由全国各地“迁徙”到海南岛的“候鸟人群”超过100万人,以60至69岁的中低龄老年人口为主力军,多为退休人员。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讲究生活质量的休闲时代。”中国老年学会常务副会长赵宝华表示,中等收入阶层的老年人对居住环境有了新的要求,选择生态环境优良之处来养老已成为新时尚,并由此推动“养老+旅游”等蓬勃发展。
不可忽视的养老之“痛”
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已经不满足于“一日三餐加护理”,养老服务供给侧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日益凸显。
养老服务最大的“痛点”是养老护理人员数量存在巨大缺口,专业人才更稀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计划生育家庭发展司副司长莫丽霞说,越来越多的高龄、失能、失智和患病老人需要专业的康复护理服务,但现在我国老龄健康服务产业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养老服务人员非常匮乏。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国各类养老服务人员总共约100万人,其中2/3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有30万人左右,获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仅约10万人。
“未来,空巢老人数量不断增加,他们的需求呈现‘散点状\’分布,除了健全社区服务网点外,更需要加强服务的信息数据整合,降低人力成本,让养老服务更加智慧快捷。”福建省民政厅厅长池秋娜说。
记者在厦门市养老信息化平台服务中心看到,中心的服务热线和网络平台提供全年每天24小时服务,并配有会说闽南话的客服专员,“点对点”每年精准服务老人110万人次。“通过平台,老年人有需求可以随时在线呼叫,子女也可以用App随时查看老人健康数据,为老人购买家政、体检、日常护理等服务。”开发平台的厦门智宇孝老集团董事长刘方晓介绍。
健康老龄化的“中国方案”
业内人士表示,健康老龄化已成为国际共识。未来,养老应关注寿命的质量、老年人的尊严和自由,以期形成年龄友好的社会人文环境。因此,我国应着力打造健康老龄化的“中国方案”。
《“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到2020年,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会长刘远立认为,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社区,因为理顺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体系政策,既可向前辐射到家庭,又能保障向后的转诊及时顺利。
目前,上海、长沙等地通过“为老服务信息平台”整合社会资源,这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模式。为老服务信息平台相当于“虚拟养老院”,服务团队包括自营服务队、服务加盟商、志愿者服务队伍。其中,服务加盟商涵盖医院、摄影工作室、爱心社、家政公司、养生馆、家电维修商等社会力量,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有力支持。
北京大学社会学家、中国老年学会和老年医学会副会长陆杰华等专家表示,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养老服务市场发展,但政策落地还存在困难。比如,一些地方囿于土地财政,不太支持土地用于康养产业发展,往往开发商拿土地很容易,但开发养老项目就很难。此外,国家规定的养老设施建安补贴、养老运营服务床位补贴很多时候也难以落实。
郑秉文认为,关键在于如何将各项政策打通。立足于需求评估和“老人为本”,实现部门之间的资源融合,实现医养进一步融合发展。建议完善和升级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市场积极提供医养融合产品,发展医养融合新业态。
来源:半月谈网
新闻推荐
成都高新区制定TSPPP实施方案——携顶级科技园区 与全球合伙人同行
探索今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区与海外“朋友”互利共赢的合作越来越多。年初,成都-以色列科技创新中心签署合作谅解备...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