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店中听贝多芬
◎张 丰
我常去的那家CD店就要关门了。房租到期了,根据文创园区提供的新合约,房租要上涨。过去的7年,这个店一直在亏本,老板没有理由再继续亏下去。
我过了很久才知道,以前一直以为是店老板的小梁,其实只是店小二。在过去的7年,他几乎每天都在店里,把这里当成是自己的一个家。虽然老板曾提出为他加薪,他却一直要求只拿3000元的月薪,“那足够维持我一个月的生活了。”
这不影响他的幸福感。他狂热地喜欢古典音乐,熟悉几百上千张古典音乐CD和黑胶中的每一首曲子,在过去的7年,他每天都生活在音乐之中。他确实超出了“店员”这个词所包含的意义,为每一个愿意坐下来听音乐的人免费泡茶,播放你想听的乐曲。尽管他的职责是卖CD,但他却没有把这些唱片当成商品。
经常来这里的很多人也一样,很少把这当成是一个商店。我经常去那里喝酒,喝了好几次才发现酒是一个常去店里的青年买的。他会买白酒、啤酒和威士忌过去,放在那里,供小梁拿出来和客人分享。茶也一样,有小梁自己买的,也有一些是朋友带过去的。很多个周末,大家就坐在店里喝酒、喝茶、听音乐,没有人在乎谁付出的更多,因为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自己带走的更多。
7年前,我几乎没有听过古典音乐。但是在两个月前的一个晚上,我听了奥地利音乐家德慕斯的钢琴音乐会后来到店里,小梁和另一个小伙子也去听了音乐会。我们都觉得意犹未尽,喝酒聊天,向大师致敬。在那个晚上,我第一次进入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听到了凌晨2点钟才回家,小梁更是随着音乐的节奏手舞足蹈。我推门出去,旁边的酒吧还在喧闹之中,才意识到我们三个人关着门听贝多芬,是多么隆重而高级的享受。
就这样,这家CD店成为了一个音乐空间。即便是在成都这样的大城市,喜欢古典音乐的也是一个很小的人群。尤其是在数码技术已经非常发达的今天,要听音乐,没必要自己再买唱片或者一套音响设备,手机加耳机,是更方便的听音乐的方式。那些来到这里的人,是真正的少数派,他们来这里不但是寻找CD,也是在寻找同类。他们需要倾诉,需要表达,只有这里才能有真正的知音。
有一位大学老师,抱着一个很大的录音机过来。那是他从市场上花了三千块钱淘来、上世纪70年代日本制造的产品。他还带来很多磁带,在上世纪90年代,磁带曾经是很多人喜欢的东西,但是现在已经难觅踪影了。这些磁带,也是他在过去很多年慢慢购买的,它们已经成了古董。不管是录音机还是磁带,都是这个老师的宝贝,但只有在这个CD店,才能有一群喜欢这些东西的人。他开车把录音机拉过来,又抱到店里,就是为了和大家分享这种喜悦。
来这里的乐迷,从事着各种职业。一个沉默的听众,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是一个公司经理。但是在内心深处,他为音乐留下一个角落,单位那么多人,再加上亲戚、朋友,都无法进入这个角落。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播放一张唱片,可能听出以前不一样的情感,他需要分享,却找不到合适的对象,就只有来这里了。
文创园区有时候会举办一些大型活动,需要一些辅警来维持秩序。有一个辅警,每次执勤的时候,都会来到这里。他的收入不高,但这并不影响他是贝多芬的粉丝。他会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在走的时候,买走一张CD。对他来说,这大概就是最美好的一天吧,你能从他眼睛的光芒中感受到这一点。
毫无疑问,一个城市需要很多这样的场所。它不一定是大型的,但是却足以为一些有共同爱好的人,提供某种心灵上的庇护。我们都希望这个CD店能够继续开下去,也向小梁提了一点建议。发展会员吧,顺便卖点茶吧,对这些他都不感兴趣,他只想做一个单纯的“店小二”。
告别的日子即将来临。最近几天,去店里的人明显增多了,店里和以前一模一样,大家也和以前一样坐下来喝酒、听音乐,很明显,大家喝掉的酒更多了。一种感伤的气氛正在蔓延,但是你却对此无能为力。这些好不容易聚在一起的人,即将重新消失在都市的人流中,等待下一个接头暗号。
新闻推荐
便利店售卖的椰子灰冰激凌最近,一款名为椰子灰冰激凌,依靠独特的口感和色彩,风靡网络。看上去黑黑的冰激凌,吃了以后嘴唇...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