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茶去”就是大脑格式化
□吴珂珂
唐末五代,河北赵州高僧从谂常住赵州观音寺,被称为“赵州古佛”。一日寺庙收新僧两名,从谂问第一人:“你曾经来过本寺吗?”答曰:“曾来过。”从谂言:“吃茶去!”问第二个新僧:“你曾经来过本寺吗?”答曰:“未曾来过。”从谂仍言:“吃茶去!”后院主持不解,过来问师:“为何第一个新僧回答‘曾来\’,你让他吃茶去,第二个新僧回答‘不曾来\’,你仍然让他吃茶去?”从谂唤主持法名,主持应诺,从谂仍只一句:“吃茶去!”这句“吃茶去”,以机锋禅语闻名古今。
第一问从谂说“吃茶去”,可以理解为“清零去”。既然来过本寺就应该知道,禅事是从每天吃茶开始的,吃茶是清空私心杂念的过程,随后才能专心悟禅。
由此第二问从谂说“吃茶去”就好理解了 没有来过本寺 那就从现在开始去吃茶 清空你私心杂念去吧
第三问有趣味。你都是本寺后院主持了,竟然不知道每天禅事是以吃茶清理私心杂念开始的吗?真是,真是,真是白修了这些年,你还是重新开始“吃茶去”吧。
“吃茶去”使人清醒,助人镇定。
唐朝开元年间,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晚上需要长时间不睡觉,而且因为过午不食,许多年轻小沙弥经常饿得身心俱疲,东倒西歪,不能禅定。降魔禅师因来自南方,知道茶叶可以使人清醒,便于帮助清理人的思维,于是允许僧人用茶拌入清粥坐饮,效果不错。从此人自怀挟,到处煮饮,转相仿效,遂成风俗。终使僧人饮茶成风,有的甚至达到“唯茶是求”的境地。
这就是历史上茶跟禅最早、最有机的结合。
“茶禅一味”与湖南常德石门县的夹山寺有着不解之缘。讲起夹山寺与茶禅文化,不能不提及善会禅师和圆悟克勤禅师。
据史料记载,善会(公元805年—881年),人称“夹山和尚”,于唐咸通11年,受朝廷之派,“定居夹山,聚二百众,自成一个农禅基地”,遂“有眼不窥天子乐,目前且取老僧歌”。他居夹山十余年,首倡茶禅境味之说。
《祖堂集》卷七载:夹山和尚自号“佛日”。人问:“日在什么处?”对曰:“日在夹山顶上。”人问:“如何是夹山境地?”对曰:“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这便是千古流传的“夹山境”名偈。其指的“夹山境”不单是指夹山的自然环境,主要是指夹山的禅境、茶境、茶禅机缘之境。
善会大师的“夹山境”,表述了夹山茶禅境界,为“茶禅一味”奠定了基础。
明确提出“茶禅一味”,并从理念上发扬光大的,则是两宋时期在夹山研修过的圆悟克勤。
圆悟克勤(公元1063年—1135年)乃宋代高僧,于成都师从圆明禅师学习经论,后至五祖处修行,蒙五祖印证,嗣其法,成为一代宗师。宋高宗曾召其入对,很赞赏他的修为,赐号“圆悟”,故世称“圆悟克勤”。
宋徽宗政和年间,圆悟克勤在荆州弘扬佛法,受澧州刺史之邀,入住夹山灵泉禅院。在此期间,他应参学门人之请,评唱五代重显禅师雪窦的《颂古百则》,门人记录汇编成《碧岩录》十卷,书名即出自“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之“夹山境地”。他潜心研习禅与茶的关系,以禅宗的观念和思辩来品味茶的奥妙,终有所悟,挥笔写下了“茶禅一味”四个字。
《碧岩录》问世后,禅林对此书评介甚高,被誉为“禅门第一书”!
后圆悟克勤奉诏迁金陵、镇江等地,于东南沿海名刹,传碧岩宗法,授碧岩茶道,帝赐法号,声名大振,使石门夹山的茶风禅光,得以熏沐吴、越、闽大地,远及朝鲜、日本等国,大大促进了茶禅文化的发展。
有道是:茶禅一味夹山寺,茶道源头《碧岩录》。
被视为日本文化瑰宝的茶道文化就是源自石门夹山茶禅文化 两宋时期 我国禅宗与茶文化已达盛时“取经”的日僧络绎不绝 名僧荣西两度入宋 居留中国达24年之久 带回了禅味浓烈的中国茶道 并著《吃茶养生记》 在日本再度掀起了茶的浪潮 再次 公元15世纪至16世纪 在中国禅宗教义和“茶禅一味”理念的刺激和引导下 一种以崭新的精神和形式出现的茶道———草庵茶 在日本茶文化史上掀开了辉煌的一页 其先驱者便是村田珠光(日本茶道之开山祖)
日本学者村井康彦在《茶的文化史》中说,跟随一休大师参禅的珠光得到了圆悟克勤的墨迹,并运用于茶道(在茶室中悬挂墨宝),这便是“墨迹开山”典故的由来。在修行中,达到了“茶禅一味”的境界,圆悟“茶禅一味”墨迹成为了茶道界最高的宝物……人们走进茶室时,要在墨迹前跪下行礼,表示对圆悟的敬意。珠光的这一举动,开辟了禅茶一味的道路。由此,他被确立为日本茶道的开山祖。村田珠光将圆悟的墨迹十分荣耀地挂于茶室,开创了茶室悬挂墨宝的传统。
新闻推荐
成都河流密布,水系发达。但是,成都也同样面临着枯水期河道补水需求大,中心城区河道补水不足的难题。如何让成都中心城区...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