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文化遗产教育“特色课堂”成都市政协委员王方
[摘要]成都市政协委员王方
今后应充分利用成都市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以延续天府文化历史文脉为牵引,留住历史记忆为主导,开发文化遗产特色课堂,广泛开展文化遗产国民教育。
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深度发掘地域文化特质,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努力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更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成都被誉为“天府之国”,其历史源远流长,既是长江上游古代文明起源与发展的中心,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建议充分利用成都市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开发文化遗产特色课堂,广泛开展文化遗产国民教育,进一步推进各个学校的特色化与创造式发展,从而推动成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以及文化技艺、民俗、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中。
文化遗产是宝贵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只有将文化遗产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才能实现保护与传承的核心任务;只有充分发挥利用文化遗产的教育作用,才能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传下去。
因此,将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依托校园教育,更加有效深入地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将使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影响力更大、辐射面更宽,也势必将是一条事半功倍的好路子。
充分利用全市的文化遗产资源与教育资源,将文化遗产教育从基础教育抓起。可结合各大中小学校的美育与德育教育,搞好顶层设计,内容可包括文化遗产、博物馆、公众考古、世界文化遗产、传统村落、戏剧非遗、传统诗词等多个方面,并注重与其他教育课程的关联性。
文化遗产教育体系的建立可以教育系统为主体,再依托本市的各家文博单位,以学校为基础,以地区或学校为试点,馆校结合、教研结合,在全国率先性、示范性地探索文化遗产特色课程的设置与创新,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的互动,大力发展线上课堂教育和专题培训;博物馆展厅参观、文化遗产资源地的实地考察等线下学习,并逐步落实“三有”,即有课程、有教材、有教师,使文化遗产课程体系真正走进学校。
文化遗产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紧密相连,天府文化遗产资源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从基础性教育开始,可从学习体验入手,寓教于乐,循序渐进,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修养为基础,加强学生对本地区的遗产资源的文化自觉、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为目的,从历史岁月的美好记忆中唤起本市各年龄层次青少年的文化自豪感;在文化遗产资源的美学熏陶中使学生多一些书卷之气和儒雅之气,让学生在充满快乐的情境中体味传统文化的悠久,文化遗产内涵的厚重。
新闻推荐
漫画/杨仕成7月5日,老牌共享单车平台摩拜宣布推行全国免押金策略,且不与第三方信用机构挂钩,成都也在本次全国免押的行...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