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绿色智慧交通体系 引领未来城市有序生长
焦永利胡双梅
核心观点
未来交通变迁将影响城市作为“容器”的规模、密度,同时一些绿色慢行交通也将影响城市作为“磁体”的活力、吸引力,因此,必须坚持用绿色、智慧交通理念来引领城市的有序生长,为未来城市构筑更高质量的骨架。
环顾全球,世界越来越平,而城市体系则群峰耸立。其中,全球城市或世界城市作为国际经济网络中的主要节点,承担着配置资源、孵化创新、引领潮流的重要作用。中国正在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位置,国家中心城市也必将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在新一轮城市总规中,成都提出了新时代“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将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天府,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当前,成都正处于城市发展能级提升关键期、城市发展模式转型期、对外开放深化期和空间格局调整窗口期,必须要在横向的全球城市体系与纵向的城市演进规律中寻找坐标、努力攀升,从“未来城市”的视角来审视自身,谋划未来发展战略。其中,交通对城市的影响始终是巨大的,未来交通和城市的关系将面临调整与重塑,需要用绿色、智能的理念构筑新型交通体系,引领未来城市的有机生长。
探索未来城市
中国城市发展新主题
2017年4月,雄安新区横空出世,举世瞩目。雄安新区的建设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将建设成为一座“担当着新时代发展使命的未来之城”,从而有可能使得中国在全球城市发展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世界”。
通过建设“未来之城”引领新发展,这是一个信号,代表着在城市发展领域,中国积极探寻面向未来科技和产业革命进行系统集成的城市发展“中国方案”。如果说,此前的各类新区、新城更多是地方大力构建的生产功能为主的空间单元,那么,雄安新区可以看作是对未来城市整体发展模式的一个探索。
2018年4月21日,《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正式发布,认真研读可以发现其内容呈现出城市发展逻辑和规划范式的深刻变迁。城市发展的逻辑将从工业文明时代的“产业—要素—配套”模式,转化为生态文明时代的“良好自然人居环境与公共服务—吸引人才、机构—衍生创新成果与产业”模式。工业文明时代是招商引资,吸引产业,集聚各类要素,再进行相应的公共服务配套,在新时代,城市必须有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吸引人才和机构,衍生创新的成果,进而产生相应的产业。因此,未来的城市必须坚持将“人—自然—城市—创新”统筹考虑,对生态环境、城市环境、公共服务、住房体系、产业方向、人才政策等进行联动考虑,努力构建“自然生态、人居生态、创新生态”三大生态体系叠加共振的格局,从而形成一个能够滋养创新的完整系统。
伴随着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未来之城”“未来城市”的规划建设随之成为学术界、政策界的关注热点。理论上看,未来城市最大的特征是“新”,并且是系统化的“新”。这种“新”又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的新是城市本身的形态、功能,包括交通、景观、产业、设施等维度,第二个层面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机制的新,包括城市建设机制、投融资、土地制度等维度,中国的城市建设将谋求在这两个层面实现系统集成创新,在加速现代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城市发展与治理的“未来化”。
面向未来城市
交通和城市的关系正在重构
对于城市而言,未来许多的创新技术和产业,将对城市的形态、城市运行的方方面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城市也将成为更多新技术应用的“集成场”。因此,研究构建面向未来的城市,一项前置性工作就是要研究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会对城市带来哪些革命性的影响。可以判定,未来的交通、能源、通信、产业、教育等会发生一些颠覆性的变化,并且对于城市形态而言,这些新技术新产业很多是外生性的变化,这就从根本上放松了城市营造面临的一些约束条件,从而成为研究未来城市的一个底层逻辑。
历史深处往往就潜藏着未来发展的端倪,回顾历次科技产业革命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可以得出两点重要结论,帮助我们看到前方的变迁。第一,技术、产业的创新引起城市形态的系统性变动,在带来便利、进步的同时也引发新的城市病,进而,有识之士开始探寻治病的良方;第二,交通技术、交通模式的变化会对城市的形态产生重大的、根本性的影响。
今天,成都也和国内外许多大城市一样,进入了“大城市病”爆发的风险期。如何运用新技术化解今天的大城市病问题,同时尽量避免产生新的城市病,这是包括成都在内的大城市所必须思考的课题。展望未来,第四次科技产业革命呼啸而来,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将对城市形态带来深刻的变化,交通技术变化更是可能对城市空间形态带来深刻的变化,无人驾驶和飞行汽车,一定会对城市带来广域化、均质化和立体化的影响。
比如,无人驾驶、自动驾驶技术会带来城市的交通路线、交通规划很大的变化,从信号系统到车道的宽窄,再到能源布点等都会相应调整,其中最大的影响可能是空间会更加均质化,智能交通瞬间就能计算出最优道路选择,因此就不需要现在大城市中大的环线,因为这种环线很大程度上是服务于司机减少决策成本,使其不需要极其精密的计算,但未来自动驾驶环境下就不需要环线这种交通形态。再比如,国际上Uber公司已经在策划推出“空中出租车”业务——UberAir,运载工具是可以垂直起飞和降落的飞行汽车eVTOL,飞行高度在300米到600米之间,今年5月9日,Uber公司已经和美国宇航局(NASA)签署了“空间行为协议”(Space Act Agreement),准备建立一个空中交通管制系统来管理这些空中出租车,并且配套建设这些飞行器的城市枢纽停靠点Skyport。这套体系预计在2023年开始推向市场正式运营,这样一个城市空中交通体系显然会让城市变得更加立体化。
建设未来城市
用绿色智慧交通理念引领城市有序生长
著名城市学家芒福德认为,城市可以理解为“磁体”和“容器”,磁体就是吸引人集聚的引力所在,而容器就是城市的包容性和承载力。未来交通的变化将极大影响城市的这两方面功能。凯文·凯利在《必然》一书中提出,虽然我们不能精确掌握和判断技术演进的细节,但大的方向可以预测。未来交通变迁将影响城市作为“容器”的规模、密度,同时一些绿色慢行交通也将影响城市作为“磁体”的活力、吸引力,因此,必须坚持用绿色、智慧交通理念来引领城市的有序生长,为未来城市构筑更高质量的骨架。
坚持绿色理念,构筑绿色交通体系。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交通能耗与城市空间形态存在密切的关系,建议成都未来结合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全方位构筑绿色交通体系,建立包括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常规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在内的绿色交通体系,鼓励新能源汽车以及未来的新能源飞行汽车等新型绿色交通工具在成都投入使用。同时,深化共享经济等方面的探索,大力推进绿色交通建设运营机制创新。
坚持智慧理念,构筑智能交通体系。如前所述,自动驾驶、物联网等技术将会带来交通形态的变化,进而带来城市形态的深刻变化。《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坚持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的新理念。未来,城市的道路、管网、建筑、事件等都在数字世界实时映射。如此一来,将实现虚实同步运转,能够做到即时感知、快速处理,让信息多跑路,人和物质少跑路,给城市的管理与服务带来颠覆式创新。例如,杭州已经开始运用阿里巴巴提供的“城市大脑”,极大提升了交通通行效率。未来智慧交通体系的建立将会大大提升城市的空间均质化程度,提升城市的承载容量,从而允许城市向更加广域化的方向发展。
用绿色智慧交通体系引领城市有序生长。正如我们所分析的,未来的大城市大概率可能走向广域化、立体化、均质化,在这样的趋势下,成都提出“三降两提升”的指导方针是很有前瞻性的,在这样的大方向下,加速构建绿色智慧交通体系,加入未来城市的视角,按照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优良人居环境来引导城市的有序有机生长,相信成都将有机会建设成为一座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未来之城”。
(作者:焦永利,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胡双梅,成都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学博士)
成都谋划
打造绿色交通体系
科学治堵。打造绿色交通体系,倡导共享绿色出行,加密轨道交通网、城市公交线网,加快街区循环成网,疏通改造拥堵节点,加强智慧交通系统建设,加快构建快捷高效的城市交通网,让市民出行更便捷更畅通。
————2017年4月25日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
坚持高起点规划、网络化布局、分步骤实施,加快推进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工程,推动轨道交通加速成网、高快速路加密成网、慢行交通成带成网,到2022年,地铁运营里程超过600公里,形成“3绕15射”高速路网、“3环15射5联”市域快速路网、自行车和步行交通网。
——2017年12月9日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
要大力推动城市、生产、生活绿色化,加强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园区、绿色社区建设,积极发展绿色交通、绿色休闲、绿色餐饮、绿色住宅等绿色业态,构建绿色服务产业链。
——2018年1月13日 全市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大会
国内主要城市未来交通发展规划
雄安新区
提高绿色交通和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构建“公交+自行车+步行”的出行模式,起步区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90%。加强交通与用地布局协调,推广交通枢纽与城市功能一体化开发模式,在公共交通廊道、轨道站点周边集中布局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公共交通系统覆盖的人口数量,起步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80%。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
北京市
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将综合交通承载能力作为城市发展的约束条件。坚持公共交通优先战略,着力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加强交通需求调控,优化交通出行结构,提高路网运行效率。完善城市交通路网,加强静态交通秩序管理,改善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塑造完整街道,各种出行方式和谐有序,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
上海市
构建由铁路、城市轨道、常规公交和辅助公交等构成的多模式公共交通系统,形成城际线、市区线、局域线等3个层次的轨道交通网络,同时预控研究若干轨道交通通道。至2035年,主城区、新城轨道交通站点600米用地覆盖率分别达到40%、30%,全市公共交通占全方式出行比例达到40%左右,中心城平均通勤时间不超过40分钟。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
广州市
建成2000公里左右城市轨道网络。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
成都市
科学治堵,构建高效绿色交通体系。构建网络化、多层级、高标准市域快速交通体系,总体形成“三绕十七射”高速公路网络,构建市域“半小时”交通圈,强化各城市间直达快速联系。依托“四铁融合”构建功能互补、分工明确、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便捷换乘的轨道交通体系。突出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理念,完善城市轨道、地面公交、慢行系统,加快构建三网融合高效绿色交通体系。至2035年,实现绿色交通分担比85%,其中公交出行分担率占机动化的70%,轨道出行占公交的80%。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草案
资料来源:相关城市见报资料
新闻推荐
不投币,不刷卡,拿出手机,刷一下、扫一扫即可乘车,还可以直接用手机给公交卡充值……这些都可以在成都市的公交线路和地铁上实...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