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车不再做“洒水车”
年初通过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写入了“公园城市”这一全新理念,也为成都市民勾勒出“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这一美好愿景。在专家的解读中,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让生活更美好”为使命方向,以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根本出发点,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这也意味着,成都,不仅要有更高、更美的城市建设标准,也要有更细致、更精准的城市管理标准。
垃圾中转滴漏、人行道地砖松动、共享单车乱停影响城市美观……这些城市生活的细微之处,往往成为影响市民幸福指数的“短板”。立志“美丽宜居”的成都,如何提标准、补短板?近期,本报记者行走成都大街小巷,感知成都探索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一个个细节。
□本报记者蒋君芳夏丽莎
6月26日凌晨4点,毛辉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作为武侯区城管局汽车队的一员,他主要负责将辖区内经过压缩处理的生活垃圾转运到40公里外、位于龙泉驿区的生活垃圾填埋场。
上车之前,毛师傅照例检查了下转运车的车身状况。乍看起来,这辆车和普通垃圾转运车没什么差别。“你看这儿,多了一套污水收集系统。”毛师傅指着车身侧面的一条管道告诉记者。
生活垃圾在运输途中的污水滴漏现象一直是固废处置中的难题。这套污水处理系统,就是成都市武侯区南桥村垃圾压缩中转站想出的解决之道。
A
困扰
垃圾车变“洒水车”
“南桥村垃圾压缩中转站主要采取的是竖式压缩的方式。”站在高大的压缩平台前,武侯区城管局汽车队副队长肖宜甫讲解流程:密封罐竖立放置在平台下方,数吨垃圾被填充到罐体里并进行压缩,填满、盖紧后,密封罐又被放平“躺”到转运车的车厢上运走。
污水滴漏的烦恼就出在后盖上。由于目前生活垃圾还没有进行严格分类,其中的瓜果皮等都含有一定水分,压缩后容易渗出污水。而这些密封罐主要是为了防止垃圾抛洒,并不是专门为了运输污水而设计的,在运输过程中,污水往往就会顺着后盖的缝隙渗漏出来,滴落在车辆行进的路面上。
这种情况在成都各垃圾中转站不同程度地存在。肖宜甫介绍,目前成都很多中转站采用了比较先进的水平压缩方式,对比竖式压缩而言压力更大,压缩后垃圾的水分相对较少,但仍然无法完全解决运输途中的污水滴漏问题。
瓜果大量上市的夏天,垃圾水分含量更高,变质发臭更快,这个烦恼也尤其明显。甚至有周边居民抱怨,垃圾中转车变成了“洒水车”,洒的还是臭水。
B
尝试
从“沥水”到“导流”
为了堵住落到城区路面上的一滴滴污水,武侯区城管局汽车队没少想办法。
起初,他们增加了后盖密封胶条的更换次数和后盖的校正次数。但因为要装卸垃圾,后盖开关频繁,很容易变形,加上污水对密封胶条也有一定腐蚀作用,这个办法往往只能暂时缓解,不能“根治”。
后来,他们又尝试了一个“笨办法”:装运好垃圾后,将中转车在洗车场内停放一两个小时,“先沥沥污水”。但这里平均每天要运输1300吨以上的垃圾,“沥水”让运输效率大打折扣。此外,垃圾中转站并没有配置专门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污水的后续处理也成了烦恼。
堵不住,沥不干,能不能换个思路,不让这些污水落地?汽车队找来中转车的维修厂一起商量,经过反复讨论,两台样车于去年底改造完成:后盖缝隙下方加装了一条集水槽,末端的导流管通往车身侧面一个容量足有50公斤的污水收集箱中,箱体下方是一个自动阀门,“车开到填埋场,我在驾驶室一按开关,就可以把污水排出来了。”毛师傅说。
目前,车队的44台车已经全部完成改装。“没确切统计过,但沿途反馈来看,污水滴漏的情况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善。”肖宜甫说。
C
思考
从“排污水”到“去污水”
转运的烦恼暂时改善,但要真正减少垃圾的含水量,还需从源头上下功夫。肖宜甫说,目前国内的垃圾分类做得还比较简单,主要是对塑料、纸张及金属物品的回收利用,“含水量最多的生活厨余垃圾并没有做单独处理。”
肖宜甫所思考的“特殊处理”,国外国内都有探索。国外,如美国,不少居民家中都备有厨余处理机,可以将含水量较大的果菜皮等厨余粉碎后冲入污水管道;国内,如广州,已开始向部分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发放可滤水的垃圾桶,以控制厨余垃圾水分。
在成都,一些民间社会组织也在进行有益探索。去年3月,成都首个小区公共区间进行混合厨余垃圾就地处理的示范点,在青羊区王家塘12号院正式实施。通过好氧堆肥方式将厨余垃圾就地处理成肥料,用于小区的日常绿化所需。
官方层面亦有思考和行动。已经出台的《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2018—2020年)》中,明确将餐厨垃圾单独列为一类进行收集。同时还提出了垃圾源头减量的具体要求:到2018年底,成都全市生活垃圾末端处理减量率(人均)达5%,明年提高到15%。
相关新闻
“花园塔”:让餐厨垃圾变花肥
□本报记者张明海
6月26日下午14时,走进成都市锦江区点将台路55号院,恍如进了一座小花园。“自从有了‘花园塔\’,厨余垃圾不再堆在院子里,变成了小区种植蔬菜和绿植的花肥。”小区居民冯先生说。
冯先生口中的“花园塔”,是一个直径40厘米、约60厘米高的分层圆桶,种上植物看着就像塔一样——在圆桶中间的管道里,菜叶果皮等餐厨垃圾封闭腐烂发酵后成为最好的肥料。据了解,2016年上半年,在锦江区一家社会组织的帮助下,点将台路55号院小区居民开始了“花园塔”的探索之路。“‘花园塔\’每次可投放2至3斤厨余垃圾,每周投放2到3次,每月可消耗10到20斤厨余垃圾。”点将台路55号院工作人员周俊安介绍。
据介绍,目前已有100多个“花园塔”投放在锦江区的水井坊街道辖区,直接参与人数达400余人。接下来,该项目还将铺开,让更多人都能认领花园塔,让厨余垃圾得到再利用。
新闻推荐
昨日,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大学等高校相继举行2018年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大学阶段的“最后一课”上,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