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给小费成为一种义务 我就不太享受这种服务

成都商报 2018-06-09 05:02 大字

今年4月,在微博上看到一条新闻,令我至今不能忘怀。

4月15日,美国芝加哥一家米其林餐厅遇到了一位超级慷慨的土豪客人。他吃了顿769多美元(合人民币4700多元)的丰盛大餐,吃得极为满意,于是结账时先付300美元小费,随后走到厨房见大厨,并给后厨17名员工每人100美元,最后与餐厅全体员工开心合影……

这条皆大欢喜的新闻,立刻勾起了我3年前去美国自驾游的各种心疼。问问几位在美国生活的朋友,也有不少吐槽的欲望。

另外,泰国作为成都人最喜欢的旅游度假地之一,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小费文化的国家,一位作者也分享了自己在泰国带着家人度假时,因为给小费而发生的“家庭分歧”。

为寻找“自家桌”的服务员 那一餐吃得真是辛苦

记忆中第一次给小费是在上海。那次我去上海出差,住在华山路一家颇有名气的星级酒店,晚上洗完澡发现浴室竟然漏水了,就打电话叫了服务员帮忙清理。

前来清理的服务员是一名中年男子,客气而小心的蹲在地上用毛巾将浴室擦干,我当时穿着酒店的浴袍,他进门和临走时都是微微低着头、礼貌地跟我打招呼和再见。

心里自然涌起小小的感动,同时也觉得一个中年男子做这样一份工作真心不易,于是就给了他20元小费。他当时还不太好意思拿,我最后还是坚持给他了。至今还记得他朴素的感谢,每次回忆都觉得心里暖暖的。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去过很多国家,在泰国、英国都给帮我提行李的服务员、开快艇的舵手和有趣的出租车司机付过小费,都带着礼貌而感谢的温度。

再后来,我数次去美国度假,直至去年开始,全家在加州定居。然而,在这个给小费最普遍的国度,我却被迫改变了对小费最初的认识。

首先,小费处处存在——不管是餐厅、酒店、出租车还是咖啡厅、美发店、洗车店、送餐服务、搬家服务、上门安装服务……只要是有服务,就必须给小费。

比如在餐厅吃饭,会有明确的小费比例,基本是餐费总额的15%~20%,可以理解为:4个人吃饭,最后付款差不多是5个人的餐费。

然而,恰是因为有小费制度,每桌有固定的服务员负责,所以吃饭时有什么需要,你就只能找这个服务员,找其他服务员是没用的——他们又收不到你的小费。

负责“自己桌”的服务员,一般会在你刚入座时,热情地以超快语速自我介绍一下,但多数情况下我只有在他介绍的那一瞬间能记住,一转身就忘记了,即便是名字记住了,脸盲症也是常有的事儿。

上月一个周六的傍晚,我们全家去著名的“Cheesecake Factory”(芝士工厂)餐厅给家人庆生。坐下之后,服务员一边给我们递上菜单,一边介绍自己,然后我们开始点前菜和主菜。

我开始还在心中默默赞叹了一下这位服务员不用纸笔全靠脑子就能把一桌五个人的饮料和主菜都记住。但很快我发现,这个赞点是点对了,只不过,连当面告诉他的机会都没有……

接下来发生的是:饮料要续杯,找不到服务员;小朋友不小心把餐具掉了需要一只新叉子,找不到服务员;主菜吃完了准备要甜点,找不到服务员;甚至喊结账也要等上好一阵。

好不容易认出“自家桌”服务员了,他快步如飞地掠过身边,丢下一句“我马上就来!”然而,这个“马上”可能又是好久……

我可以理解一个服务员要管好几桌,每桌都有这样那样的需求,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试问如果每次吃饭都在寻求服务而不是享受服务,有谁会开心给小费呢?

总之,我们那一天因为等得太久,本来打定主意要点他们家鼎鼎大名的重乳酪蛋糕作为饭后甜点,最后直接放弃,在前台买了一块带回家吃了。后来我渐渐发现:越是生意好的餐厅越是如此,除非是非常高级的餐厅,就是恨不得一位服务员只管一两桌的那种,才能随时顾及你的需求。但如果是非常高级的餐厅,小费差不多都要和普通餐厅一顿饭差不多了。

所以,后来我经常为了省去给小费的麻烦,而选择半自助式的快餐厅,这种餐厅可以像快餐厅一样在前台点餐,但有人帮忙端菜,也可以自己去吧台续杯,拿餐具和调味料等。这样,只需要在点餐的时候付一点小费就可以了,后面也不会因为苦等服务员而破坏心情。

诸如此举,还有很多,比如选择To Go(外带),选择自己搬东西、自己安装家具、自己取快递、自己洗车……所以我也得感谢美国的小费文化,强迫我练就了一身更加过硬的独立生活本领——如果一定不想承认是因为穷的话。

但心里还是会希望,给出的每一次小费,都能像我最初的理解那样,带着美好和感谢的温度。 (Tina)

为了省一点小费 我挂起了“请勿打扰”

前年春天,我和老公来了一趟美国自驾之旅:去了拉斯维加斯、圣地亚哥和洛杉矶,以及夏威夷。

整个旅行途中,除去游玩的心情和美景的印象,我最难忘的体会就是,心疼小费……

不是没有给过小费,之前去泰国,人家也是小费国家,但胜在物价和消费水平没那么高,随手给出20泰铢,也就合人民币5块钱,毫无压力。可是到了美国,颤巍巍拿出5美元,心里马上乘以6倍多,那就是30多块钱啊,在成都足够我吃顿冒菜了。

老公劝我:“你不能这么算啊,经济和消费水平不一样嘛。”道理是懂的,但是人人都会有许多个“心理账户”,不习惯把小费另外单算的我,总是忍不住把这笔钱用另一种心理账户(比如单纯吃饭的支出)来衡量,就总也免不了心疼。

在微信上跟闺蜜吐槽,她笑道:“什么心理账户,就是穷嘛!”

嗯,对比那个给出两千美元的土豪,肯定是穷得令人发指。

但是平心而论,这个小费文化虽然初衷是尊重服务从业人员,但发展到后来也确实走了样,变成了一种无形的强制,更重要的是,其实是变相给餐馆老板们省了钱,他们给服务生很低很低的薪水,默认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就是小费。

于是每一次走进餐厅,我感觉空气里扑面而来的,都是服务生对于小费的殷切期待。然而,又是然而,随着给小费成为默认必须要做的事情,给小费的初衷:获得更好更周到的服务,反而变得不重要了——反正好坏你都要给。可能只有极少数“硬骨头”才有那个脸皮给极低的小费吧,就连我这种过路客都不敢不留点儿零钱就起身,生怕背后追来鄙夷和愤恨的目光。

既然要给小费,我对餐厅的服务就特别留意,最后经常是失望地发现,其实为我们服务的服务生几乎什么都没做,就是简单地记一下我们点的菜,然后端上桌就完了。

这难道不是最起码的工作吗?尤其是有一次我们去了一家披萨店,只点了一份披萨和一份鸡翅,可能全程就花了那个年轻姑娘两三分钟时间吧,轻飘飘就应付了我们,我都暗下决心只给一两美元算了,但是拿来账单一看:15美元小费,直接包括在餐费里了……我们只消费了60多美元,收了将近四分之一的钱。

结完账,我们面无表情地走出披萨店,感觉热烈的阳光都是冷的。

为了尽量节省一点,我还采取了一个不好意思的做法:我们每到一个城市通常都住两晚,于是为了免去第二天酒店保洁给我们打扫房间时的小费,我一进门就会立刻把“请勿打扰”的牌子挂到门外,于是果然,第二天进门后,我们的房间还是原样不动……

作为“弥补”,我自己会在离开的时候把房间收拾得整整齐齐。

当然,也有给得心情舒畅的时候。我们讨论的结果是:其实只要服务足够好,即便不习惯给小费的客人,也会乐意地买单。

那次是在夏威夷的毛伊岛上,我们住的民宿女主人给我们推荐了一家餐厅,叫“Mama’s Fish House(妈妈的鱼屋)”,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开了很久终于到了,就在海边,环境超美,餐厅里长着一颗巨大的老树,枝叶伸出屋顶,装饰是浓浓的度假风,让人心情舒畅。

给我们服务的是位面带微笑的中年大叔,貌似是当地土著,胖胖的,看着特别亲切。他给我们殷勤地倒水放餐具,给我们推荐当天新捕捞上来的一种海鱼,热情地问我们从哪儿来,玩得开不开心等等。

菜品特别美味,石头剪子布赢了的我,得到了喝一杯的机会,大叔推荐的鸡尾酒也超赞,我俩高高兴兴消费了120多美元,虽然不算很多,但我跟你坦白,那真是我们全程吃得最贵的一次了。

结账的时候,我仔细看了下账单,没有自动包含小费,正好大叔来添水,我就顺口问了句:“这个不包含小费吧?”他立刻以最灿烂的微笑和克制但强调的语气给了我确定无疑的回答:“不不不,不包含的。”

于是我豪气丢下25美元,合人民币160多块钱,在成都足够吃顿人均80元的精美馆子。但既然都憋屈这么久了,总得痛快一下吧。看得出来大叔是满意的,他热情地一直把我们送到门口。(瑟琳)

【泰国】

按照攻略给了小费

老妈批评我不看实际

去年带父母和孩子去泰国普吉岛度假,虽然基本以酒店的沙滩和游泳池为主要活动区域,想到老人来一趟不容易,也还是订了一个坐船出海的一日游。

知道泰国因为深受西方游客喜爱,早已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小费文化,因此我在网上订行程的时候,也仔细看了下游客们的攻略,其中提到最后导游会向大家要小费,虽然不强制,但一般都会给。

这些“过来人”建议的标准是每人50~100泰铢,约合人民币10~20元,我觉得也合适,并且想好了到时就按每人80泰铢的标准给,不多也不少。

那天玩得还可以,最后果然导游来收小费了,拿着一个大玻璃罐子捧到每位游客面前,我拿出准备好的现金,我们一共5个人(我和老公、父母加孩子),除去小孩不算,四个大人就是320泰铢,我就丢了3张100的进去。

接着我妈问我:“你给了多少?”我说300啊,我们五个,她一下子脸色就变了:“琪琪(我女儿)才3岁你也给?!”我说没有没有,是按四个大人每人80泰铢给的,还抹了零头。

我妈依然痛心疾首:“你咋那么傻呢?我们带着小孩子,没有下船去浮潜,享受的服务本来就少,边上那个东北来的大爷,什么都玩了,我看到他才给20泰铢!”

我也惊住了,心想还可以这样??这时我爸出来打圆场,“给就给了嘛,也就60块钱嘛。”可就因为那个抠门的大爷,我妈始终难以释怀,回来的路上还在念叨我心太软,“行程都结束了你还怕导游刁难嘛?给再多也就下船走人了,人家也不会感谢你!”

为这60元,她生了一晚上闷气。但是我一直没敢告诉她,其实第二天我给的一次小费才更加憋屈:我和老公带着女儿骑大象,也是看了攻略说象夫会在半路推销工艺品,为了不买这些没用的东西,我准备了20泰铢的小费,打算在他推销的时候直接给他,免去其余麻烦。

结果万万没想到,小费都递到人家手里了,女儿一把抓起了一个木雕小象不肯放手……这回轮到老公心一软,又是200泰铢买下,我的内心啊,仰天长叹!(秋水娅)

【小/链/接】

小费文化的起源

小费习俗,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相传当时餐馆的餐桌上经常会放着一只碗,碗的上面写着:To insure prompt service(这句话首字母缩写也是小费的英文单词“Tips”的由来),顾客将小额的零钱放入碗中,就能得到更加快速和优质的服务。

1900年之前,美国人还并不认同小费制度,但20世纪初的欧洲是世界的中心,很多美国人到欧洲旅行之后,就想学习欧洲的文化习俗,于是渐渐地,支付小费在美国也发展成一种特定的风俗,沿袭至今,发扬光大。

最初只有服务质量较好的服务人员才有资格获得小费,但是后来美国大部分州法律允许餐馆可以不遵循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工资,因此服务员的工资较少,小费也就成了服务员主要的收入,这就愈加把给小费的习惯固化成了必须遵守的“默认规则”。

新闻推荐

向一棵杨树低语(外五首)

阿依卓(成都)抹去眼里的尘垢杨我看见你迷茫的枝杈间风景独好这是九月南国的九月谁都神往的时辰我无意朝人们的颂诗中再...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