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当年为啥叫自行车王国喃?
□田悦
这年头,在成都,随着私家车越来越繁多,尤其是地铁越来越便捷,买自行车的人少多了。且不说哪个街头巷尾到处都有共享单车——当然,共享单车也经常惹出些话题,比如乱停乱放呀。说到交通给成都人带来的各种方便,我们几个社区的老哥老倌经常摆起往年子骑车族的龙门阵,觉得蛮有趣。
先得说说“族”是咋回事?族,原本使用率就极高,种族、民族、家族……然而,以族划分判属具有某一共同行为特征的人群,则是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开初,是媒体打开窗户,让人们知道了日本有“暴走族”,戴了大墨镜黑手套,骑了摩托车到处狂奔;香港有“追星族”,所有的生命意义都只为了某一位天皇巨星飞吻洒泪。事儿新奇,名儿新鲜,叫国人大开眼界,惊叹外面的世界好精彩。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族的用法已为人们主要是都市人年轻一代接受了。比如那个时候的“都市一族”、“青春一族”“打工族”“追星族”“发烧族”之类的叫法。不过,要说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覆盖面最宽,数量最众的,只有骑车族。
那些年,中国被称为是自行车王国,成都就是这王国中之王国。
成都的自行车究竟多到什么程度呢?我看过一个统计资料,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成都市区约摸有200万左右人口,自行车大约300万辆。除了七八十岁的老头老太和10岁以下儿童,几乎人人骑车。有的家庭的自行车加在一起,数量超过人口的一倍。
当然,自行车的兴盛也有个过程。上世纪50年代不说了,人们看骑自行车的人,还像今日看开私家车出入家门的富豪们一般惊羡。就是到了六七十年代,自行车也还属稀罕贵重之物,谁骑着谁得意洋洋。那时车的价格倒是比现在低几倍,百多元钱一辆。但一般人每月工资只有二三十元或者四五十元,若想购车,得豁出去数月半年的收入。所以当时成都人很幽默,过去有个说法,叫“泡菜坛子里捞自行车”,说的是节衣缩食,每餐以泡菜佐饭,省下钱来买自行车。进入80年代,自行车才在成都普及起来,且是最先普及的高档消费品。缘何如此?首先是成都地势之所然。道路平坦,街巷又划一整齐,骑车最是方便。你看山城重庆那就不行了,爬坡上坎,自行车便少得可怜,重庆崽儿们便只有一年四季挤公共汽车的命。成都也有公共汽车,但那好像是主要为老人小孩和外地人准备的。成都人一般不愿挤公共汽车,嫌挤,而且要等车,上下站都固定,十分拘束,哪有自行车方便灵巧。所以外地人来成都,打听公共汽车线路,好些本地人也一问三不知,弄不清楚。
除了方便,成都人还图个安逸自在,骑车可变出百般风景来。那些年,同样算是自行车王国的北京,偌大一座城市,成千上万的骑车者都仿佛一个姿势,坐得端端正正,两手使劲扶着车把儿,两腿使劲划着圈儿,一副争分夺秒赶时间而又紧守规矩的样子。成都年轻人骑车那才嗨,男男女女都是高手,他们一跳上车,就像整条街道整座城市都是他的了,坐在车座上,就跟坐在自家屋里沙发上一样舒适惬意,腰身随意斜着歪着扭着,眼珠儿还左右转个不停,时不时还放开一只手,往嘴里添零食,甚至会摸本书儿出来边看边骑。成都人悠闲惯了,少有为正事着急赶路的情形。慌慌张张干啥子?有啥子值得紧张的?所以上班不忙,下班不慌,只要骑上车儿,悠悠晃晃,随意闲荡。
那些年,成都的骑车族还有个特点,酷爱新车赛车,就像草原之子酷爱好马骏马。南来北往客们都惊叹,成都的赛车山地车比哪个城市都多。的确如此,尤其是中学生们,几乎一律只骑山地车。尽管其价格比普通车贵许多,但娃娃们爱,家长也舍得掏钱买。商家们早看出了成都人的这个爱好,所以卖高档车的店铺也特别多,生意很兴旺,专门的赛车一条街,成都就不下两条。这不是说咱成都人特别有钱,而在于爱好。一般人都只把自行车看作交通工具,而成都人则不同,除了代步作用外,他们认为骑车好玩,是一种快乐。
新闻推荐
为迎接第47届世界环境日,成都市高新区桂溪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近日举办了世界环境日“我是桂溪环保守护使——环保漫画公益...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