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学习优秀城市经验 成都科技治霾取得新成果 市环保局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
“在学习调研全国多个优秀城市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成都实际,我们大力推进科技治霾,在科技治霾领域取得了新成果,提升了大气污染防治精准化精细化水平。”在日前成都环保系统召开的“全面落实年”暨“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推进会上,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大调研”的成果。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已进入到有条件不破坏、有能力修复的阶段,结合“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全市环保系统都在思考一个问题:还应该怎么看、怎么干,让环境保护工作再上一层楼、取得新成就呢?科技治霾便是其中重要抓手。
学习全国优秀城市经验 取得科技治霾新成果
据了解,近年来,市环保局把打赢蓝天保卫战作为重中之重,整合环境科研、环境监测、气象预报等科研力量和数据资源,依托成都市大气科研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大力推进“科技治霾”,形成来源、成因、预报、治理、评估的工作闭环,显著提升大气污染防治精准化精细化水平。该负责人向记者梳理了科技治霾的系列举措。
一是持续开展大气污染物来源解析。“这项工作我们已连续11年。在四个季节各采集约20天成都市环境空气样品,运用技术手段操作,从PM10、PM2.5、NOX、SO2、CO等9项指标,定量解析各污染源分担率,分季节、分时段解析不同源类、重点行业等对大气污染物的贡献,不断更新污染源成分谱,找准主要污染来源,指明精准管控发力方向。”
二是动态编制污染源排放清单。将污染源排放清单视为大气污染防治最重要的基础工作,2013年始,突出工业、燃煤、机动车“三大污染源”,每年调查、编制11大类污染源清单,掌握成都市污染源排放现状。目前,正致力于建立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动态更新平台,加快网格化清单和动态清单建设使用,实现区县共享、时效可靠、快速精准。
三是空气质量精准预警预测预报。通过自主研发,成功完成全球第三代空气质量模型的本地化移植,开发CDAQS空气质量模拟系统,逐步建成基于多个空气质量数值模式的预报平台,建立成都市预警预报中心。2017年,对污染过程的把握基本达到100%。
四是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快速评估。建立大气污染数值模拟实验室,专注开展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及重污染天气应急措施快速评估。
以调研促实践
推动各项环保工作落地见实
“1月至4月,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66天,重污染天同比减少12天,PM10、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111微克/立方米、7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9%、6.7%,全市地表水优良比例达75.2%,同比上升13.6%,全市土壤环境保持稳定。”会上还通报了截至目前全市的环境质量状况。
在接下来的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科技治霾依旧是重要内容。会上提出,打赢蓝天保卫战,成都将继续深入实施“治霾十条”和大气污染防治“650”工程。就具体举措,该负责人说:“要突出加强工业、燃煤、机动车‘三大污染源\’治理,确保大气环境质量只升不降。调整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加强劣质散煤管控;全面实施‘清煤降氮\’,禁止新建燃煤锅炉。综合防治臭氧污染,持续开展夏季臭氧专项防控。鼓励水泥、平板玻璃、钢铁、砖瓦窑等行业企业实现超低排放;采取以奖代补等措施推进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内在用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技术改造工作。制定《成都市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攻坚行动方案》,督促重点排放企业错峰生产。强化重型柴油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管,划定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止使用区域。加强城市扬尘管控,推行绿色施工和装配式建设方式;提高城市道路扬尘精细化管控水平,制定路面积尘量化考核管理办法。强化面源防控措施,全面禁止农村秸秆露天焚烧,持续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率。推动成都平原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严格落实区域内环境规划、标准、监测、环评、执法、信息公开‘六统一\’。”
本报记者 缪梦羽 摄影 谢明刚
新闻推荐
扩大电信旅游金融等开放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