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穿越成长的核心

安庆晚报 2018-05-11 10:03 大字

古已有之的概念

游学,古已有之,中国古人常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我以为说的便是游学。孔子及其弟子,大概就是最初的游学者吧。整本《论语》,记录孔子及门人弟子游学踪迹的,不在少数。而孔子本人,也是转益多师,韩愈说“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这些人都不住在一起,孔子要去请益,怕也得“游学”。

我们现在分析,古时候推崇游学,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因为知识是被垄断的,具有阶层的隔阂,是一种稀缺资源;其次则取决于传播技术本身的障碍,在前现代社会,要求知,非登门聆教,口耳相传不可;再有一点,则在于为人师者本身的风范,须亲炙大师,才会得到人格力量的感召。在最后一层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说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生命的彼此相遇,这一点,即便至今也未过时。

而之后,信息传播技术实现了几次飞跃。首先是印刷术的普及;接着是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再接着是信息技术的突破。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游学,就其单纯知识传授的层面而言,其实意义已经不大。因为世界变平了之后,紧接着,信息流通变得十分自由而便利,技术突破了传播的瓶颈。那么,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要素的传统的游学,在当下,其实已经失去了其必要性。

时下勃兴的奥秘

但现实情况很吊诡,尤其是近几年,“游学”这个概念,重新又热起来,并且方兴未艾。时值假期,则各种名目的游学团队,遍地开花,而家长孩子,都趋之若鹜。那么,这个游学再度勃兴的奥秘何在呢?

首先,我们必须看到,我们当下所谓的“游学”,其实跟孔夫子时代所谓的游学,其所指已截然不同。

孔子时代,游学的概念,其中有游历、请学、交流等内容含焉。

所谓游历,是去见识不同的风土人情,了解这个客观世界,懂得文化的差异。在游走之中,见山观海,自也引发学者的感喟。“行万里路”的价值庶几在此。袁宏道写《徐文长传》,提到徐渭一生奔波,有助于其对人世的洞见之深:“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雨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这便是游历所带来的对世界的认知。

请学,亦是其中关键要素之一。传统的游学,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便是人与人之间的知识传授,非面对面不可。而交流,则是教育的基本要义,交流的思想碰撞,有助于崭新的思想的发生。

但当下的所谓游学,其实只是一种词语的借用,其基本含义,跟传统所谓的游学,已经大不相同。如果我们去质询当下主张游学的那些人们,他们对游学的理解,大概不外乎“在旅游中学习”这样的见解。所以这是一个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用法,与孔门子弟,以及古人的游历,有显著的区别。这个区别,可从多个层面加以讨论。因为时代不同,人们对于游学的期待自也不同,并且,都带着时代的鲜明烙印。那么,在当下,游学又再勃兴,其内在逻辑何在呢?

首先是因为家长的觉醒,认识到了当下学校教育体系的缺憾,是以想尽力弥补。

当下的集中教育的全日制学校体系,其实是近代工业革命的产物。这一种教育体系自然有其价值,比如,简单高效地解决了最大多数人的启蒙教育问题,从而将最多数的人培养成了具有一定知识技能和文化水准的劳动者。在社会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时期,这种教育方式,为工厂培养了最多数的劳动力,也为一个人自立于世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但关键是,这种体系,在当下技术革命不断突破,对社会的理解、对个人的要求日新月异的时代里,显然滞后了。尤其在国内,一元评价的教育体系更为严格一些,高考仍是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由此向下推动,应试教育便裹挟了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这种应试体制之下,即便我们不提教育的真义,单纯从多数孩子的感受来说,我们也会清晰地看到,孩子们并不快乐。并且,这种体制也挫伤了孩子们的求知的欲望,使得教育走向了其反面:原本,教育应是一种启明,但当应试教育成为唯一选择时,人们重新走向蒙昧。

当下,蔓延至全社会各个层面的变革还在持续深化,教育革命也风起云涌,没有人能预见到教育层面的革命将止于何地。这使得应试教育体系的滞后性,更为突出。很大一部分家长意识到了这一困境,但困扰的是,

家长们知道困境,但并不知道前路在何方。一部分爱学习、对教育有思考,教育观念较为先进的家长,发现了游学的价值。这是时下游学勃兴的最重要的因素。

其次,还跟我们对旅行这件事的崭新理解有关。近年来,旅行社所主导的旅游的声誉破产,也是游学兴起的客观原因。旅行本来是人的本能。旅行就是人们探求世界的冲动的一种表现。或者说,旅游其实本来就应该是一种不同的体验,是生活在别处的短暂逃离,是诗和远方的追寻。可惜被旅行社做烂了。旅游的过程购物挨宰,体验感极差,成为噩梦之源。游学跟我们通常所谓的旅行,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也比自由行、自助游更多教育的含量。

这些特质表现在,首先在很大程度上抛开了旅行社;其次,由一些专业人士设计并主导过程;再次,常有名家带队或参与,在旅游的过程中,能够有较高的文化品位。

这样,在当下,因为现实教育的失落,游学成为新的教育增长点,便顺理成章。

深层的教育意义

当然,上述无非是一些基本的背景分析。但如果我们仅仅从上述两个层面来看待游学,显然对游学所蕴藏的教育含量的认识,也还不够。

在最基本的意义上,当下的游学其实有对中国教育传统、学术传统的承继。并且,藉由新的观念、新的技术,当下的游学推陈出新,赋予了超越传统的崭新教育价值。

其一,旅行,认识大千世界,实际上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旅行是对此在世界的束缚的克服,是向梦想彼岸的进发。只要我们的好奇心尚在,追索之心尚在,旅行就对我们构成永恒的召唤。生而为人,求知是我们的本能,如果人生是一段奇妙的历程,那么,去看世界,发现未知,遇见美好,就是这种好奇驱动之下的永恒求索。当下的游学,在这一点上,与传统并无二致。

其二,游学是一次对美好的遇见。遇见人,遇见事物,从而成全自我认识。无论对于孩子来说,还是对于成人来说,游学是一个遭遇美丽新世界的过程。发现的美妙,不断地让孩子们在满足好奇的同时,又生发新的好奇。而在这不断的发现与体验的循环中,其独立思考能力得以激发,其思维理性不断得到加强,一个孩子终于从其襁褓之中,逐渐迈开他探寻求世界的步伐。游学教育意义,在于开启孩子们的智慧。

其三,时下的游学,其环节往往有专业的教育人士精心设计,并有专业人士带队。这就使得游学的教育含量大为增加。旅行本身已经能拓展视野开启智慧,更何况有专业人士特别定制的游学团队呢?

2014年,成都游集文化首创“三峡古诗文游学”,带队者为著名作家冉云飞。这一游学最大的教育含量便在于两点:一个是在母亲河长江上航行,每经历一处人文古迹,都有相应的传统文化的课程;另一个则在于游集队成员的组成,除了冉云飞是久享大名的作家之外,时尚杂志主编江树、诗人柳向阳、帕斯捷尔纳克的翻译者王嘎等,都在这一团队的行列,使得这一旅行团,成为一个与知识、与人文风范同行的旅程。

其四,游学中的学,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直接的学习,比如有些团队会直接做一些课程,供团员学习;另一个层面则是潜移默化的学习,甚至在游学中,潜移默化的部分,会超过主动提供的部分。这就是人的学习的奥秘,春风化雨的濡染,所给于的教益,远超耳提面命。

其五,夏令营与冬令营,同样是一种独特的游学。笔者做各种营队,已有六七次之多,秉承上述对游学的理解,我观察到,孩子们在营队之中,各种能力,都得到了长足的发挥。是以我们在夏令营中提出,要将夏令营做成最具有教育学含量的营队:野蛮其体魄,高贵其精神,健康其心灵——这就是全人教育的概念。

穿越成长的核心

学习力最核心的要素,便是内驱力。只有在内里觉醒的前提之下,成长的动力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最好的教育便是开启孩子内心一点灵明的教育。游学,着眼于这一成长的核心,给孩子们插上飞翔的翅膀。

对一个孩子来说,在一个有同龄人构成的团队中自由生长的时候,都是他最放松、最快乐,也最有进益的时候。这里有自发秩序,有自组织,孩子们自己动手,自己安排。而团队导师无非是一个联络者、协调者。当孩子们发现自我的时候,他们必然将获得更强大的自我生长的内在之力。

在游学之路上,孩子们正有条不紊,一路向前,不断穿越成长的核心。

(作者系资深教育工作者)

新闻推荐

新城控股启动“我爱你·五月”第二季

本报讯(记者陈超)为期30天,由新城控股倾力打造的线下实体商业狂欢节——“我爱你·五月”第二季于5月5日重磅来袭。该活动将登陆全国43座吾悦广场,展开一系列主题活动,覆盖各类消费人群。在成都武侯吾...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