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故事

四川农村日报 2018-04-27 05:40 大字

□杨俊富

1984年我高中毕业,全班58个人,居然没有考上一个大学生。

记得刚进学校时,我还努力学习,想跳出农门。我的文科特别好,想读文科班,因为英语成绩差仍然留在理科班。这让我有些沮丧和失望,正好学校图书室在办借书证,我花3角钱办了一个。我记挂着曾读过的一本没头没尾的《水浒传》,里面残缺的故事一直吊着我的胃口。我在图书室借的第一本书就是《水浒传》,这一读,就让我对小说书上瘾了,如同现在的学生迷恋上网络游戏一样。

当时,我基本上是每个星期阅读两本小说。没多久,图书管理员就记住我了。她是位40岁左右的阿姨,见我如此频繁地借书还书,关切地提醒我应该以学习为重,课外书籍的阅读应有分寸。我嘴里应着,依然我行我素。那位阿姨很有爱心,见我依旧如故,就限制了我的借书量,只允许我每星期借一次书。

一次就一次吧。我发现学校还有另一个阅读的好场所——阅览室。学校阅览室每天下午5点开放6点半关闭。这里面有全国各地的各类文学期刊,《人民文学》《十月》《当代》《青春》等,我又爱上了这些文学期刊上写现实生活的小说。

我对数理化不感冒,对升大学失去了信心。在这两年的大好时光里,就加劲读书。我把《东周列国志》到《民国通史演义》一系列古典历史题材小说全部囫囵吞枣地看完了,那些文学期刊上的小说、诗歌、散文,也读了不少。

高中毕业后,我回到乡下,就很少有书可读,有什么书就读什么书,没得选择的余地。为了有钱买书看,我到建筑工地打工,那段时期,地摊上的廉价旧书是我读书的主要来源,也时常到书摊买一些文学期刊,上面散文诗歌小说评论都有。有时在哪里捡到一份旧报纸,上面的新闻通讯也读。

现在想来,我很庆幸,因为读得杂,我诗歌、小说、散文、剧本都能写,在各种报刊发表了不少。

2013年我离开工地,到成都一家文化公司打工,看书就很方便了,我在省图书馆办了一个借书卡,在市图书馆也办一个借书卡,每次借七八本喜爱的书,有闲暇了就看。

我这一生,注定是为读书而生,有书为伴,快乐而充实。

新闻推荐

“在成都,身边的年轻人对创业很有热情” 5月2日,《成都经济观察》带您走进“23魔方”的青春故事

新时代是青春的时代。正致力于发展新经济、赋予新动能,建设最适合新经济发展的城市的成都,新经济的活力正如激情四溢的青春,无处不在地浸润出城市的新颜。4月23日,本报推出了首篇“新时代成都的青春...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