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阅读是成都的生活方式

华西都市报 2018-04-23 03:22 大字

□蒋蓝

成都文脉书香源远流长,以司马相如、扬雄、王褒的汉赋冠绝天下。中国第一个官学“文翁石室”在成都诞生,开中国官学先河。两千余年来,成都这座城市的功能没有本质性变异,它就像一个硕大的肺叶,吐故纳新,极大彰显了一个西部重镇的全部功能。成都的开放胸怀与小巷、茶馆和一望无际的沃土,构成了成都的闲适豁达与幸福慢生活。

四川早有“诗国”之誉蜚声海内外,一是在于入蜀诗人太多。钱钟书认为,鉴于李白生长在蜀和杜甫久寓蜀中,中唐的韩愈就将巴山蜀水的雄奇壮美与李杜诗歌的超拔绝伦有意识地联系在一起,应视作“自古诗人皆入蜀”的滥觞;二是置身神鸟杜宇语境下,蜀人好文辞,诗人辈出,形成诗星璀璨、盘复又现的连绵格局。更关键还在于,古蜀之地既是杜甫眼里的“天隅”、“天边”、“绝域”、“殊方”、“异方”、“异俗”的奇异之土,是孕育独特文化的飞地,而且它的文学自给自足,恰在于古蜀本就是想象之地。

徐中舒先生认为:“凡地名之以象、鼻等为名者,疑皆象曾经栖息之地。”蜀地境内多象,古蜀族崇象。到西汉广开“西南夷”,因为气候环境的变化,人为的大量垦殖,象群逐渐南迁。由于象群远去,蜀人产生了怀念,因而有了“想象”,这个词的初意就是表达对大象的想念,由此可见蜀人与大象的情感。这也可以看作是诗歌的一种“发生学”:首先是无尽地想念,然后想念腾空而起,神驰八极,想念与想象构成了诗与歌的双翼。

诗人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吟咏成都的不朽诗作,其遗迹也成为今天著名的旅游胜地。我相信不但是在古代,就是在现在,充满诗意的成都,已经为成都赢得了持续的人文效应。读一读司马相如的汉赋,读一读张籍的《成都曲》,那些存留在历史高处的情致逐渐在巴蜀大地上得以赋形。诗歌以大地的形态,唤起一种别样的情怀。因为伴随着诗人神驰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空间,那些看不见的历史激情,就像飞鸟一样在成都平原上空翻身……

我们可以发现,四川新诗史与中国新诗史呈现出惊人的同构性,这其中有两大关键词:诗的想象与诗的生活。诗歌并不是非要写在纸上,诗更多是一种持续的生活方式。唯有将纸上之诗与生活之诗彻底交融,方为成都独有的城市魅力。

阅读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培养人才最好的方式就是养成阅读的习惯。明代王心斋曾写过一首《乐学歌》:“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把学习和快乐合二为一,这是极好的见解。学习并不仅仅限于读书,但阅读一直就是并且也是人生最高最美的乐趣。

阅读的价值准则是由四个向度构成的,即思想的向度、文体的向度、激情的向度、知识的向度。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激情的向度就是阅读唤起我们的创造力激情。我们的心神还应该在另外三个向度上用力,思想开始以词锋的刃口呈露出来,切割我们一度散漫的才华。思想逐步以脊柱的形态使文字站立,并击穿纸页,落地生根。

古人讲求读书而非一般意义上的看书,这其中大有奥义。看不如读,盖在于中国的语言文字神妙精深,可据字音、形、义的组合,意味百出,莫可穷尽。当然,经典的奥秘,全赖用心体会。

“上善若水”所铸就的成都城市精神,无疑应验了一个历史规律:薪尽火传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传统,永远是成都的动词。

新闻推荐

送货大叔把92岁痴呆母亲“绑”后座7年:最好的孝是陪伴

扬子晚报4月22日报道,家在成都的蔡玉俊今年52岁,是一名送货员,每天骑着电瓶车穿梭在成都的大街小巷,车后座上还有他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92岁老母亲。为了防止母亲摔下,他细心地将母亲“绑”在身后。蔡...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