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来成都那两年 穿越风雨 我们把这里变成家园
插画 阿笙
成都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地理位置、丰富的物产、优美的环境和深厚的文化源源不断吸引着各地坚强勇敢、吃苦耐劳的人们。尤其最近几十年,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在毕业后选择到成都寻找机会,将自己的人生与这座城市捆绑。
远离家乡,到一个新的城市谋生,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无论是租房、工作、交友,都要学着适应和习惯。而这座乐观与包容的城市,也为到来者提供了足够的机会。
今天,他们中很多人早已在成都立足,成为城市的一分子。他们回望刚到成都的那两年,不仅仅是回顾自己的故事,也能瞥见我们城市发展的历史一角。
租房
我特别喜欢在家里养花种草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幸福
1
我是1995年来到成都的。
当时的我刚从省外一所重点大学毕业,来到位于成都土桥的一家集体企业。别问我为什么到了这个地方,怪只怪负责招聘的大姐嘴巴甜。
当时和我一起的,还有我一个同学,她被分到工行,但比我晚一个月报到,于是她也住进了我们单位的集体宿舍,6个人一间,和大学没什么区别。
初来乍到,没什么钱,单位又不预支工资,在买了必需的生活用品后,我和同学身上都没什么钱了。为了省钱,我俩中午在食堂吃大锅饭,晚上到街上买两碗稀饭外加一份凉面,凉面既可以当菜又弥补了光吃稀饭吃不饱的不足。当然最重要的是它便宜呀,加在一起才5块钱(稀饭1元一碗,凉面3元一份)!这样的伙食我们整整吃了一周,实在痨慌了就去吃了碗牛肉面。我后来才晓得,土桥的牛肉很出名,土桥的牛肉面也很有特色,牛肉切成肉末,和芹菜颗颗炒成臊子,之香。
我生平第一份工资——127元。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因为我根本不敢相信只有这么点!从那天起,我就在心里明确了方向——这个单位根本不是久待的地方。我无意从一张报纸的中缝上看到了一则招聘启事,于是斗胆写了封信去应聘。
一个月后的一天中午,一个电话打来,我被录取了。
2
新单位好是好,但不提供住宿。怎么办?租房子住呀。但那时我的工资才300多块,同事见我可怜,提议我和她搭伙。她在万福桥边租了个套一,250块一月,她住里面的单间,我住客厅,厕所是楼道里的公用厕所。
当时同事耍了个男朋友,虽然不常来,但为了给自己保留一点起码的隐私,我赶紧到街边的布店扯了两米花布,在客厅里牵了根绳绳,给自己围了块帘子。又赶紧到荷花池买了张床,找了辆三轮拉到小区门口,最后还是让我弟弟和表弟吭哧吭哧地抬上了三楼。上楼的时候,看到两个稚气的男娃儿累得龇牙咧嘴头上冒汗,我心里说不出的心酸。
那时候房东隔三差五还要跑到房子里视察,指出你这儿不对那儿不对。有一天她马起脸对我说:“这个房子不能带人来哈,朋友亲戚都不行,我这是单位房,人进进出出的单位同事要告我。”听她这么一说,我赶紧点头:“好,要得,要得。”
3
这样的日子也只过了三四个月。有天同事突然告诉我,房东有个亲戚要来这儿住,让我们赶紧搬。那一年,我一共搬了三次家,除了万福桥,还在马鞍北路、内曹家巷住过。
记得那时每次搬家,本来就少的东西就会更少一点——因为请不起搬家公司。都是自己搬,所以能扔,扔,能少,少。
我最记得从马鞍北路搬到内曹家巷时,11月,天快黑了,我扛着根木棒,一头挂着口铁锅,一头挂着袋鞋子,我回头望了望租住了半年的房子,发现好些人家的阳台上,一盆一盆的,摆满了红陶盆子装的绿植,屋里的灯光温暖地打在盆栽上,那一刻,我真的太羡慕这些人了,觉得这样的人家一定过得特别幸福,特别有安全感,不用像我这样,一会儿就要搬家。
随着工作走上轨道,我在成都也有了自己的房子,终于告别了租房生活。但租房给我的影响现在都在——没事的时候喜欢打量别人的阳台。如果哪家人的阳台绿植特别多,特别茂盛,我就觉得这家人一定特别幸福,热爱生活。也因此,我特别喜欢在家里养花种草,因为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种闲情,更是一种幸福。(李遇夏)
是的,我要在这座城市安家了
直到现在,我妈每次打电话依然都在问我,要不要回老家?她给我安排个体面的工作,买套三室一厅的房子,顺便把她闺蜜的女儿介绍给我。
我理解她的心情,不想我吃苦,又急着抱孙子。虽然有时候我真的想听她的话,但我从来不敢跟她开口。
如今,我和同学合租在小套三里。住那里距离我上班不是很方便,但我始终没有换,主要原因是一旦搬走,我需要一个人住。
刚工作那两年,我就是一个人住的,每次出门前都必须检查钥匙,如果忘带了,就意味着回不了家。一个人住其实很好,想养猫就养猫,电脑和音响的音量可以放到最大,在厕所里坐到腿发麻也没人催你。但,一个人住也会很孤独。
记得有次半夜发烧了,我吃了一颗退烧药,想着睡一觉出点汗就好了。结果半夜两点醒了,烧得更厉害,一测体温39度,只好昏天暗地地爬起来,想到太晚了,不忍心打电话找同学求助,就一个人打车去了医院,一个人缴费挂号取药输液。
孤独很可怕。但我不想放弃在这座城市的打拼,也不想放弃这座城市给我的机会。一个好消息是在成都摸爬滚打7年的我已经在摇号了,而且是刚需。我要在这座城市安家了。(小朱)
工作
我们相互支撑,穿越过风雨交加的岁月
多年以来,一走到天府广场那个红绿灯路口,我脑海里都会迅速浮现一个画面:当红灯转换为绿灯,无数自行车如万箭齐发,冲过黄线,车轮飞转……那是我心中最幸福的画面。1995年我来到成都,历尽艰辛找到第一份工作。第一天上班,我夹杂在自行车大军里,如白鸽掠过大街小巷,心中满溢着自豪和喜悦:成都,你终于留下了我!
然而,这份工作我因为跟直接领导不对路只干了不到一个月,离开那天,我眼泪汪汪地收拾起自己的东西,同事阿玫送我到门外,悄悄对我说:如果你再去找工作,不会的,一定要答“会”,然后赶紧学。她知道我刚从山区来,工作经验和处事经验都欠缺,实话实说,一定难以找到下家。
我记住了她的话。当第二个工作机会摆在我面前,对方领导问我是否会“划版”时,我虽然不知道这是什么,却赶紧答“没问题”,然后去找阿玫。她在展览馆背后的小花园里,掏出纸笔教了我。
对第二份工作我相当珍惜,埋头苦干绝不多言。然而这回领导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我因为拉不到广告,才两个月又被扫地出门。当我在出租屋里挣扎着要不要回老家时,拉广告很能干的亚华和杨杨找上门来,强行塞给我一笔钱,说是我帮他们抄稿子的工资——面对这完全假冒名头的捐赠,我感动流泪,也坚定了必须留下来的决心。
再次重振旗鼓找工作。我也在找工作时交到了朋友,收到我资料的娟对我说,虽然我没被她的单位录用,但我这么优秀的人一定有机会找到更好的单位,她坚信!她请我吃西南财大门口的烧烤串串,给我温暖和勇气。果然,不久我就找到了一份新工作。
……
刚来成都那两年,是我人生最艰辛的两年,因为缺乏经验,因为不通人事,动荡漂泊是主旋律。找到工作的狂喜还未过去,又跌落于不幸失业的深渊。在没有工作的日子里,我每天只能强忍着内心的煎熬,假装意气风发地出没于各个人才交流中心和职业介绍所。
虽然也经历白眼和冷遇,可坚持走过那段日子并最终扎根成都,我突然发现,身边已经有了一大群患难与共的朋友,他们是我每一次短暂工作经历中留下的巨大财富。我们从四面八方来到成都,每一个人的路都充满坎坷,不仅是我,朋友们也时常遭遇工作、生活或者感情的危机。所幸,我们相互支撑,穿越过那些风雨交加的岁月,在成都扎根下来,将异乡变成了温暖的家园。(一笑)
想过离开,但还是待到了现在
2007年,毕业散伙饭还没吃,我就从学校赶绿皮火车到了成都。大学学的是国际政治,也不知道当时怎么想的,看到一本新杂志招人,就跑来成都了。一来11年,中间想过离开,但还是待到了现在。这11年发生了太多事情,有些已经记不起了,有些却成了这个城市留给我的,带不走的回忆。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做娱记(第二份、第三份也是)。平日里要做的事,就是用办公室的座机,打给明星做电话采访。
上班的第一个礼拜,刚刚交完房租的我,连给手机充值的钱都没有了,却接到了主编安排采访范冰冰的任务。摸着兜里仅有的两块钱,花了一块拨通了老爸一个朋友的女儿的电话,这位姐姐在北京已经是资深娱记了,厚着脸皮问人家要了范冰冰经纪人的电话。又花了一块钱给经纪人打了过去,说明来意并留下了我那个只能接不能打的欠费手机号。晚上7点多,在出租屋里接到了范冰冰打过来的电话,就这样,完成了人生中第一个压根儿就不可能完成的采访。
当然,工作中也有火大的时候。跟对方一再确定了采访时间,但时间到了,打了好几个电话都是无人接听。有一次,我一个同事脏话都要脱口而出了,对方才突然接起电话,同事也是反应灵敏:“喂?您好,请问是亚洲唱跳小天后、宇宙超级美少女、××××××(英文名+中文名)本人吗?”一个壮汉突然饱含深情地说出这句话时,我们整个办公室都石化了,为他突如其来的浮夸应变能力默默叫绝。至今这仍是教科书级搞笑的电话采访,无人能出其右。
到成都的第二年,就经历了5·12大地震。因为都是毕业刚到成都,在这里还没有家,年龄也小,大家心里都是害怕的,所以晚上就聚在一个同事的租住房里,想着大伙儿在一起有个照应。
听着电视和广播里说的注意事项,有人把矿泉水瓶倒置在地上。那晚余震频繁,才到晚上9点多钟,一屋子人就因为矿泉水瓶子倒了往楼下跑了十几次。跑的次数多了,就难免疲倦,于是有人提议去空旷的地方打地铺。得到全票通过后,大家扯着所有能当被子褥子的东西下了楼,来到附近学校的操场。
就在所有人都在操场上躺好准备睡觉的时候,突然下雨了。无奈大家又卷起铺盖躲到了教学楼的大厅,一边铺毯子一边想这个位置简直完美,不用担心淋雨了!一个屁股坐下去,上半身还没挨到褥子,就看到保安提着手电筒跑过来,边跑边喊:“快出来!那座楼是危楼!”于是一群人怏怏回到出租屋。经过一宿折腾,我们个个筋疲力尽,横七竖八躺倒就睡。那晚,居然睡得特别踏实。
要想说完来成都11年的故事,恐怕需要些时间。但总有一些小事虽然小到只有自己知道,却在人生这本书上被画上了重点。 (毕靓)
征稿启事
“个人史记”长期征集普通人的个人回忆录。您曾经生活过的城市、漫步过的街道、玩耍过的院坝、工作过的厂房……每一处特定的场合,都曾留下过珍贵的往事。如果您愿意的话,请您将您的故事和我们分享。
此外,主题征集“刚到成都那两年”,继续欢迎您的投稿。
投稿信箱:chengdu101@qq.com
来函请寄:成都市红星路159号成都商报“大周末”工作室
新闻推荐
游戏企业增速全国第一 7成搞研发 成都成中国游戏产业重要研发基地
数字娱乐产业首届IGS(InternationalGameShow)成都·数字娱乐博览会昨在蓉开幕。国内从事游戏产业调查分析的权威第三方独立研究机构伽马数据在会上发布的报告显示,当前成都网络游戏用户超过660万,...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