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桥是饭菜从田间地头进入餐桌的一座桥
○易 宁
成都人都晓得,青石桥不是桥,是一条街。当然,你如果想浪漫一点,也可以把它看成是饭菜从田间地头进入餐桌的一座桥。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除了粮食还需要凭票供应,肉食和蔬菜之类的东西慢慢多起来,而且从地下活动转为公开的买卖,青石桥可能是成都中心城区最大的自由市场。那个时候,这里的菜绝大部分都产自本地,品种的更替,完全按照季节来,倒是吃个新鲜。进入到九十年代,日子丰盛起来,南段那一部分,就发展成花鸟虫鱼市场,而且直接跟出版社连接在一起。所以青石桥这条街不简单,北段负责口腹享受,南段提供精神愉悦,周围老百姓因为有它,过得很滋润。
我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因病休学一年,在家每天有一件事,就是早上到青石桥买菜,日子久了,和几个摊贩儿成了熟人,对菜市场的江湖,也算有些了解。比如,摊贩耍秤也是有针对性的,对你不满,秤杆尾巴就向下,秤砣差不多要掉下来砸到脚;对你友好,秤杆尾巴就翘上去了。我常去的一个菜摊,老板好像是叫赵孃,五十来岁,她的摊儿比较大,菜的品相不错,价格合理,为人也还热情。她一般不会把烂菜搭配给我,甚至心情好的时候,会免收一两分零钱。有一次她问我,为啥子年纪轻轻在家里买菜,不去读书?我相当窘迫,如此这般解释,她大概是出于同情,那天过秤的时候,秤杆就翘得特别高。我那时一直担心,自己的病没办法再继续读书,情绪比较糟糕。赵孃的那个秤杆翘上了天,虽然不解决问题,但还是让人舒服。
还有一次,我钱掉在赵孃的摊位上,大概是一元左右,算是比较大的金额。回家翻遍口袋找不到,很沮丧,猜测是遭了小偷。第二天早上买菜,赵孃把钱还给我,我那个心情,用大喜过望来形容,都不算夸张。
去年有天晚上,我请人到青石桥去吃海鲜。想当年,这个地方连海鲜是啥子都不晓得,现在满街都是海鲜馆子,两三个人一顿,也就两百块钱左右,划算得很。吃完出来,我就说起这街口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景象,左边是怀远叶儿耙和冻糕的铺子,右边是白家肥肠粉,全成都的女孩,大概都到那个白家肥肠粉去排过队,而且穿着和打扮都很漂亮,相当于如今在太古里,是展示女孩时尚的场所之一。现在那一片,都是闪亮的高楼,连当年的一点痕迹都看不到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江芸涵)一场东部名企与西部高校的“牵手”备受关注。4月18日,西南交通大学与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成都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将联手发起成立“轨道交通科创中心”,强化产...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