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天府大道”走一走 市民零距离触摸成都历史

成都日报 2018-04-19 03:44 大字

随着考古发掘的推进,地处成都市中心的鼓楼街遗址,渐渐显露出唐宋时期成都城的部分格局,有火烧痕迹的灶台,马车常年行驶留下的车辙,近12米宽、相当于唐代“天府大道”的城市主干道……昨日是“4·18”国际古迹遗址日,为了让市民与成都那段神秘历史零距离,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成都博物馆邀请40位幸运观众,现场参观鼓楼街遗址,切身感受成都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也是成都博物馆首次组织市民参观考古工地。

鼓楼街遗址首次面向公众开放

鼓楼街遗址自去年5月开始发掘,是唐末五代至宋元时期城内一处重要的生活遗址。遗址中的河道、排水沟、道路、房基等,对研究唐五代至明代成都城的市政给排水设施、街巷民居规划、建设与布局提供了直接依据,对探索各时期城市功能和社会生活面貌变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成都博物馆宣传营销部主任肖飞舸告诉记者,尽管成都博物馆经常组织市民参观活动,但进入考古工地还是第一次,这也是鼓楼街遗址首次面向公众开放。

昨日下午2点,记者来到鼓楼街遗址,虽然距活动开始还有半小时,但不少市民早已提前来到现场等待。“这次机会很难得,大家报名都非常积极,好在我平时就经常关注成都博物馆发布的活动信息,抓住了参观鼓楼街遗址的机会。听说走进鼓楼街遗址,考古专家还会为我们现场介绍成都的历史,很期待!”市民王瑜说。

排水渠形成“一沟双渠”格局

参观活动开始后,大家在鼓楼街遗址现场工作人员王瑾、杨兵的引导下,分为两组踏上了一场“时光之旅”。走上千年前的成都街道,市民们纷纷拿起手机拍了起来。嵌在遗址上的水罐、灶台残留的砖上火痕、各式各样的砖石纹饰……一个个历史印记,散发出古成都的浓浓烟火味。

“大家跟我来,看一下晚唐时成都的沟渠。”王瑾带领大家走到一处两三米宽的沟渠边,只见,沟渠上砖瓦的纹饰依然清晰,引来不少人俯下身子细细观察。排水渠中间断断续续修筑的一道隔墙,更是吸引了市民们的眼光。王瑾介绍说,这条排水渠正是当时废弃的护城河的一部分,为避免沟渠太宽而出现垮塌,聪明的成都人在排水渠中间断断续续修筑起一道隔墙,形成了古代成都排水渠中少有的“一沟双渠”格局。“这条沟渠经过了多次改建,大家仔细看可以发现,建造沟渠的砖瓦上有着不同的花纹。这条排水渠历经五代、北宋、南宋时期,其间几经改造、修补,最后废弃于元代早期。”王瑾说。

“人们后来为什么要把护城河给填了呢?”听着王瑾的讲解,有人抛出问题。“唐朝时,这里还是成都的郊区,随着人口增加,人们在‘子城\’外又修建了‘罗城\’,城市面积有了进一步扩大,原先的护城河就被包在了城里,慢慢就消失了。”王瑾简洁易懂的解释,让人豁然开朗。“这么说来,这就是千年之前的成都市政规划了?”不知是谁的形象比喻,引得大家笑了起来。

看了历史遗址更加热爱家乡

4月耀眼的阳光下,大家的脸上不一会儿就冒出了汗珠,但每个人仍紧跟着讲解员,生怕听漏一段介绍。“工作人员用锄头挖土,会不会一锄头下去挖坏文物啊?”面对市民提出的问题,王瑾不仅耐心解答,还附赠了不少考古小常识。“大家看到现场凸起的这些泥土层吗?”顺着王瑾所指之处,大家看到鼓楼街遗址有一处凸起的土层,并且不同高度的泥土有着不同颜色。王瑾说:“不同年代堆积的土层会给考古人员带来提示,我们会依据颜色差异等来采取不同的发掘手段。”参观完鼓楼街遗址,许多市民又围着两位讲解员打听起考古工作的最新进展。王瑾说:“我们现在工作的重点,就是要在发掘的基础上,给遗址各时期的遗存划分时间以及定性,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成都古代的城市规划。”

“与以前单纯参观文物不同,考古现场更有沉浸感,也让我对考古有了整体认知。”接受记者采访时,市民吴睿表示:“我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今天有幸参观隐藏在闹市中的这处历史遗址,让我对家乡更加热爱了!”

本报记者 李雪艳 成都博物馆供图

新闻推荐

新家布置好了! 大熊猫“仨儿”和“茜茜”明日赴呼和浩特

本报讯(记者王琳黎)4月18日,记者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获悉,基地大熊猫“仨儿”和“茜茜”计划于2018年4月19日前往呼和浩特市动物园管理处进行为期3年的科普教育活动。据熊猫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