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三医院走向国际前沿
□邓晓洪 廖光华 李诗敏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医疗卫生事业是其中不可忽略的一项重要内容。
4月10日,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召开,在开幕式上,中方提出面向未来,我们要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加强双边和多边框架内文化、教育、旅游、青年、媒体、卫生、减贫等领域合作,推动文明互鉴,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纽带。
仅仅在几天后的4月16日,由四川省毕业后教育委员会、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和美国ABMAC基金会联合举办的“第二届2018年四川省住院医师规培骨干师资培训班暨临床医学培训国际前沿研讨会”在成都启动。4月16日-19日会议期间,11位来自美国的不同专业的一流专家除带来美国临床医师培训体系和ABMAC与中国医师培养、美国创伤急救模式与急诊医师培训等最先进的理念知识外,还会在市三医院开展“床旁教学查房”项目,国际专家把此次接受培训的医生,分为心内科、肾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急诊科、眼科六个组同步进行床旁教学查房;与此同时,来自川大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市三医院等国内医院的专家们,也将带来不同的主题讲座分享。通过国内外专家的“头脑风暴”,把世界最先进的诊疗手段和理念传授给来自全省的61家规培基地的300余位参会医生。
本次研讨会的举办,无疑将进一步提升四川省住院医师培训整体水平和能力,推动四川省及成都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深化与国际顶尖医疗机构资源对接,大力推进国际化进程,为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提供坚强的健康保障。
ABMAC基金会具体是做什么的?市三医院与之因何结缘?他们合作了些什么?双方的合作能给医疗卫生事业抑或普通群众带来什么?回答这些问题,其实就是了解市三医院如何推进国际化进程、走向医疗前沿的过程。
结缘
赴美学习为契机启动国际交流
市三医院与美国ABMAC基金会结缘于2009年,四川省卫生厅(现省卫计委)组织的一次住院医师培和全科医生培养学术访美,市三医院原副院长、儿科专家王晓蕾是成员之一,并认识了美国加州大学麻醉学及重症医学教授马家驹。之后,马教授更是成为市三医院聘请的第一个外籍客座教授。作为ABMAC基金会成员的马家驹,也把来自市三医院国际交流合作的想法带回了美国。
2010年4月,市三医院以ABMAC基金会秘书长、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心脏科专家詹恭明教授以及ABMAC基金会董事、美国著名消化内科专家斯威庭教授夫妇来访为契机,正式启动双方的实质性合作。
从那时起,市三医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逐渐走向深入,并以此为点,惠及到成都乃至全川的医院和医生。
搭台
建规培国际平台提升全川医生素养
市三医院院长徐俊波是名心血管病专家,曾在奥地利进修学习一年,深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西医进入我国才一个多世纪,我国开办医学院校的时间也比较短,对我国而言,西医算是一个新兴学科,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段距离。”他说,我们急需与国际接轨,为病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与国际接轨,最重要的是医生的培养。在美国,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已经有上百年历史,医生培养非常严格、严肃且全面,尽管有几百上千所医院在进行住院医师培训,但合格后医生的质量非常一致,患者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2010年4月,市三医院正式与美国ABMAC基金会签署合作备忘录,市三医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步伐由此迈开,而且不断翻开新的篇章:
2011年,该院派遣医疗代表团,参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加州西部科技大学河畔医学中心、箭头地区医疗中心以及圣朱蒂医疗中心,访问期间,他们搭建了与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友好交往平台,并分别与河畔医学中心家庭医师培训基地、圣朱蒂医疗中心心血管疾病专家杨笕春教授、箭头地区医疗中心神经外科签署了合作协议。
2012年,市三医院与ABMAC基金会签署正式合作协议,建立了“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美国ABMAC基金会床旁教学中国基地”,从此,双方互访交流频繁,每年都有美国专家来到市三医院进行床旁教学,市三医院也多次派出医疗骨干前往美国学习,全面、深度的国际合作,使该院临床医学教育和住院医师培养水平得到快速发展,并逐渐与国际接轨。
2016年4月,市三医院在省毕教委的大力支持下,举办了第一届“医学前沿及住院医师培养国际论坛”,会议期间来自国际的各学科专家除带来医学前沿、住院医师培养国际论坛等最先进的理念知识外,还在市三医院开展“床旁教学查房”项目,国际专家把此次接受培训的医生,分为心内科、肾内科、呼吸科、消化科、急诊科、口腔科六个组同步进行床旁教学查房,把世界最先进的诊疗手段和理念传授给来自全省的61家医院的医生。通过搭建的这个对外交流平台,让国际资源惠及全省。
市三医院的数据统计显示,迄今为止,医院已聘任22名国际知名的专家为客座教授,他们定期或不定期前来开展各类学术技术交流与指导,每年不少于5人次,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从2012年至今,市三医院派遣优秀医护人员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进修学习,访问交流已达15人次。王晓蕾说:“国际交流让我们的医务人员打开了视野,开拓了思路,学科得到了提升,临床医学理念与国际接轨,最终让广大患者受益。”
获益 以交流更新理念本地患者获前沿治疗
在与美国ABMAC基金会的交流与合作中,患者是如何受益的呢?
慢性肾衰竭是一种可怕的疾病,发展到终末期,就是人们常说的尿毒症。在大众眼里,只要是患了慢性肾功能衰竭,就得要通过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甚至部分医院的医生也认为血透是不二首选。这种观念,于2011年在市三医院被打破。
那年,作为该院较早聘任的海外客座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肾内科专家斯顿教授带领并指导市三医院肾内科,建立了西南地区第一家国际化的腹膜透析单元,并初步建立了“远程国际会诊平台”,进行远程疑难患者会诊,为成都市民能享受国际先进水平的诊疗服务搭建起了越洋会诊的桥梁。
之所以要建立腹膜透析单元,是因为部分患者的错误选择。市三医院肾内科主任龚蓉说:“对部分尿毒症患者来说,腹膜透析这种方法不仅价格更低,而且可以居家透析,有的人甚至可以工作,但观念制约了病人的选择,他们认为腹膜透析要接受培训,学会换液、防治感染等,所以更依赖于医生,直接选择血液透析。”
在斯顿教授的帮助下,腹膜透析单元的建立,开始改变患者以及部分医生的认识,选择腹膜透析的患者从最初的2人,发展到现在的167人。
但对透析方式的选择变化不是最重要的,“斯顿教授带领我们床旁教学查房,使我们的诊治理念发生了彻底的改变。”龚蓉说,在此之前,医生更重视肾病终末期的治疗,而斯顿带来的理念,让他们将工作做到了前端的预防,“病人发生肾衰竭终末期有一个过程,在发展到终末期之前,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通过教会病人通过控制饮食、科学的生活和防范,而且,在早期就要进行营养和心理的双重干预,同时,按照国际规范化治疗手段,让患者在院内和院外都能得到良好管理。”
由于斯顿教授作出的贡献,2014年,他被成都市政府授予“成都荣誉市民”称号和“金沙友谊奖”。
肾内科仅仅是市三医院推进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国际合作项目的深入和拓展的科室之一,除此之外,已经扩展到心内科、呼吸内科、眼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以及急诊科、口腔科等。
急诊科副主任项涛说,海蒂·科迪是美国奥尔巴尼医疗中心急诊医学专家,也是ABMAC基金会的成员,从2016年开始,她已经连续两年来到市三医院床旁教学查房并交流,“她带给我们很多新的理念,比如急诊输血。”他说,通过借鉴海蒂教授带来的先进理念,急诊科结合实际对自身的流程进行了再次梳理,现在能做到半个小时实现急诊输血,效率显著提升。除了急诊输血,市三医院急诊科对各个急诊流程的梳理,以及急诊救治的规范化、标准化,使抢救时效提速、救治质量提升,从而更加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而按照医院计划,将力争在2022年新建立四项国际合作项目——急诊科、消化内科、眼科国际合作单元及心脏大血管中心。
保障 建机制深合作拓展视野争当“尖兵”
市三医院院长徐俊波说,与美国ABMAC基金会的交流与合作,“为推进医院或者区域医疗国际化打开了一扇窗”。他说,这扇窗让医护人员有了更广阔的发展视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大健康观,勾勒出了健康的中国蓝图,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还要为医院以及区域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打开一扇门、开通一条国际化的路。”
徐俊波表示,下一步市三医院还将与多家国际知名医学院校深度合作,拓展人员交流、海外导师聘任、管理人员培训、合作办学等交流方式;计划运用云计算技术,搭建线上的国际医学学术交流平台、国际会诊平台和国际医学教育平台,与国际先进医学水平接轨。
同时,市三医院建立了优秀人才赴国外知名科研院所进修学习的长效机制及客座教授聘用和来院工作机制,以拓宽医院人才的国际视野,争当国际前沿医学技术的“尖兵”,从而实现建设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下的人文医院、教学医院、研究型医院及大型区域医疗中心的目标。
新闻推荐
□本报评论员超标排放废水、利用渗坑排放污染物、非法经营劣质柴油,三个被曝光的案例,反映了企业经营的同样一种心态:要环保,就会影响“发展”。这是一种只见眼前、不见长远的短视,这是一种缺乏环保常...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