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路的尽头有啥子?

成都商报 2018-04-14 01:41 大字

赵雷的《成都》中一句“走到玉林路的尽头”让玉林火了。虽然玉林并没有“玉林路”这条路,但玉林的人间烟火,休闲舒适,却是世人公认的。

建设之初的玉林

玉林曾被称为“御林坝”,相传是三国时蜀国军师诸葛亮屯集御林军的军营所在地,《三国演义》第二十四回有御林军编制之说。后经演绎,“御林”讹为“玉林”,上世纪80年代建成玉林居住小区。

玉林小区真的是看见修起、看见壮大!1981年我从丝棉街搬到小天九路,晚上散步都是到一环路外的田野。路两边栽着桉树,路面能过两辆汽车,虽说大的坑洼没有,但翻起的卵石还是见得到。

经常散步走的那一路,散落着农家居住的林盘,灌溉渠草木森森,溪水潺潺,一路鸡窜犬吠,尽显农家风味。地里搭的豆角架子望不到边,机耕道凹凸不平弯弯曲曲,两道车辙印小腿那么深。时不时林盘中伸出一条小道,这地方也就常见小儿与石板上洗衣的农妇,晒坝上抽叶子烟的老爷子与夹纸烟的青沟子娃娃相互抬杠。这情这景,令人是万分愉悦。来我屋里的客人,我将他们带到这里时,他们常常发出惊呼:“你门口有这么好的地方!”

至今我都记得那如火如荼的施工场景,路两边的稻田堆满了沙石红砖建筑机械。眼看着一栋栋楼房修起了,一条条道路通畅了,粮店、学校、幼儿园、邮局也都建起来了。在成都的西南方向,一环路南三段与二环路南三段之间,东邻人民南路,西止永丰路的一个崭新居民小区——玉林小区拔地而起!

玉林二巷的市井天堂

2012年7月开始我在玉林三巷上班,隔玉林东街与玉林二巷相望。

从玉林东街进玉林二巷最醒目的是两把大伞,一把伞下摆切面,另一把伞下摆生抄手,两个摊主都手脚麻利。紧挨着是修车摊,巨大工具柜上的玻璃用透明胶带黏着才没有掉下来。因工具柜的门是冲墙开的,站在修车摊前不见修车人,四处张望修车人突然从工具柜后面站起,冷不丁惊人一跳。

进入玉林二巷北口开始,凉粉摊、缝纫摊、烟摊、蔬菜店、小餐馆、公共厕所形成一个圆圈,热闹异常。特别下午5点玉林二巷4号的幼儿园放娃娃,娃娃的大声喧哗,影碟铺大声播放的流行曲让人热血喷张,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的人群让我特别兴奋,闹哄哄的充满生气。

玉林二巷的经营项目无所不包,不过主宰它的是小餐馆,一到中午只见炊烟腾起,吆喝不断,刷子刷铁锅的沙沙声与锅铲翻菜的哗哗声此起彼伏,汇成市井小民生存的特殊嗡嗡声。粗略数了数,七八家小餐馆绝对有。这些小餐馆都是现炒,劲仗之大难以想象。一份青椒肉丝,炒时铁锅内冒了三次火苗,带饭一共10元钱,几步之外的街上,就要20元。

小餐馆的主要客源是上班的职员与打工的,也有附近居民来就餐的。一美女落落大方进来,大厨问“今天吃啥子?”美女在菜架上选择良久,最后定下青海椒炒回锅肉。大厨要她不要吃:“今天的肉肥得很,等下你长胖了。”美女大叫“是不是哦?”她还是要吃,吩咐大厨煎干一点,她就要吃这道菜。

混在玉林东街

我每周三要值个夜班,夜班的时间是晚7-9点。5点下班后,我又不敢走远,只有在玉林东街混完2个小时。

玉林东街不宽,很长,给人有狭长的感觉,大锅大灶方桌条凳的“人民食堂”在这条街上别具一格。招牌用红漆写在簸箕上挂在门楣随风飘荡,取蒸菜小工要搭高凳才够得着。店堂没有窗,甚至门都没有,只有半人高的隔断,像牛栏羊圈。在这里进餐,看惯了的金边花碗你想都别想,全是一个比一个大的土巴碗。喊个汤,碗比你家洗脸盆小不了多少。

有家装修现代卖冒菜的餐馆几乎成了我的食堂,冒菜味道好,小妹态度好,就餐环境好。到店里坐下,服务员就笑嘻了迎上来打招呼:“今天冒啥子?”俨然老熟人。一双筷子,一个空碗,一杯现在都不知道是啥子的茶饮,旋即冒菜冒好,空碗盛来饭,一碗不够,再添半碗。热情老板收钱后一声“明天又来”多了几亲切、几分眷顾。

冒菜馆往玉林街走,有一家旧书铺,铺面不大,书却铺天盖地。中间一书架摆满,围绕这个书架绕一圈,是一条只容一人过的通道。通道靠墙都是书架,书架上的书卡得很紧,用力才能抽出一本,书架顶上也码放满了书,进到书店就闻到一股强烈的书卷味。一次我进店逛,碰到一男人买到一本书高高兴兴离去。最角落一美女席地而坐,捧着一本书看得很痴。老板娘专心看着电脑上的连续剧,我问这个书店开了好久,一边的老板说,从玉林二巷迁出来都10多年了……(曾智成)

来稿选登

烟袋巷 把往事留在文字里

上世纪60年代初,当我离开重庆小什字来到成都,落脚当时位于烟袋巷的成都市卫生防疫站时,真感觉是到了“乡坝头”:街上跑着摇铃的脚踏三轮车和自行车,看不到汽车的影子,人们轻声细语地说着成都软语,不急不慢地走着,临街清一色低矮的小青瓦平房,述说着历史沉重的音符。

烟袋巷离市中心盐市口只一步之遥,唯一的亮点是防疫站的三层红砖高楼。小街毫无亮色,但让我惊奇的是巷南口居然有口水井,井水很清亮,居民们就在马路边汲水洗衣淘菜,或是提水回家烧菜做饭。多么恬静祥和的市井生活图呀,这在重庆市区是看不到的。可惜后来地下水位下降,变了枯井。

不远的华严巷口有一根自来水桩,一天三次放水时的鲜活场面,令我这旁观者几十年后仍觉回味悠长。特别是下午六时左右那次,早就有着急人把水桶挑子前前后后排在马路上,大大小小各形各样的桶、锅、盆,花花麻麻、错错落落一大片。放水时,人们吆喝着、嬉笑着、互相招呼着,按一分钱一挑的价付费。而今,送水到户,方便倒是方便,可再也见不到买水挑水时交流的快意。

我眼中的小街“名流”,是位烧水卖开水的高师傅。他膝下有5个儿女,由于房子小,孩子们经常在街边活动。虽值壮年,但高师傅的背已被开水担子和家庭重担压驼了。他的家在烟袋巷北口与粪草湖交接处有一座“老虎灶”,烧的是散煤,邻居们都到他的“老虎灶”买开水,顺便泡一杯三花茶。现在有时还会见到他孩子中的某一个,从衣着上看,比父辈过得好。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给烟袋巷带来了繁荣和兴旺,临街的门面打开了,到90年代已完全改变面貌,老烟袋巷只留在了文字上。(张弟)

东大街 买月饼引发的忆思

友人告知,东大街纱帽街口有家小店的云腿月饼很好吃。闲暇路过,老板介绍,产品是风味食品厂的正宗货。我含笑敷衍,心想哪里还有什么风味食品厂?但又想,当年附近确有一家“东城区风味食品厂”。回忆中,不禁和老板多摆了几句。

从东大街城门洞无名英雄纪念碑往东出城要过东门大桥。当年少不更事,只知道那位身背斗笠、手拿钢枪的战士面朝的就是出城方向。

出了东门大桥往下是澡堂,那时家里没有洗澡设施,只有到公共澡堂去。里面是类似马架子的东西,烫完澡后可以躺下,慢慢喝茶看报。当时没有存衣柜,脱完衣服在衣架上挂好,交给工作人员,只见他拿出一根叉叉(长竹竿)把衣服撑到自己躺椅上方的房梁上挂起,待你洗完澡想穿衣服再叫他取下来。那根叉叉至关重要,掌叉者是老者,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衣服谁是谁的,一看躺椅位置,二凭记忆,绝无半点差错。

建行门市部隔壁名曰“香巷子”,但名不符实,巷口就是一个公共厕所。巷子一过,便到了“东城区风味食品厂”,后来改成“文化食品厂”,看名字都有文化。

出了东门大桥左边开始,没有街巷。当头就是一家饭馆,名曰“成记”。旁边一个小门洞,进去是邮局。邮局虽小,乾坤很大,因为万金之家书离不开它。现在都还记得,有一位杨嬢嬢,身穿绿色邮政衣服,骑一辆加重自行车,搭满信件报纸等,走街串巷,到了院子或者单位门口,“朱一群,盖章……”回味悠长。此时,邻居们眼光艳羡,不是寄钱就是寄物来了,老人小声嘀咕:还是有儿好哦!

讲到这里,卖月饼的老板皱起眉头,若有所思,眼泛泪光,心里惊叹,面前的顾客似曾相识,你是紫泉街上调皮的三小弟?还是风味食品厂的小工……(吴勉)

征稿启事

“个人史记”长期征集普通人的个人回忆录。您曾经生活过的城市、漫步过的街道、玩耍过的院坝、工作过的厂房……每一处特定的场合,都曾留下过珍贵的往事。如果您愿意的话,请您将您的故事和我们分享。

此外,主题征集“刚到成都那两年”,也欢迎您的投稿。

投稿信箱:chengdu101@qq.com

来函请寄:成都市红星路159号成都商报“大周末”工作室

(插画 郝雨笙)

新闻推荐

市场监管总局公布5批次不合格食品 涉天猫、沃尔玛等平台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关于5批次食品不合格情况的通告〔2018年第3号〕近期,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抽检肉制品,婴幼儿配方食品和水产制品等3类食品353批次样品,抽样检验项目合格样品348批次,不合...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