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为“花乡农居”添格调

四川日报 2018-04-11 06:01 大字

许燎源设计的文创产品熊猫盖碗。

□本报记者 文莎 文/图

白墙青瓦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繁茂成片的玫瑰花田,美不胜收;设计雅致的艺术场馆,彰显格调;精致小巧的文创摆件,惹人驻足……4月9日,记者来到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红砂社区,这里不仅田园风光美如画,文创氛围更是浓郁。

当地村民董成告诉记者,自从红砂社区住进了一群艺术家,村民们不仅靠着收房租赚钱,还有了多姿多彩的业余生活。“以前就是打麻将、摆龙门阵,现在看展览,学花艺、茶道,大家每天都在长知识。”因为热爱艺术,董成还在当地一家艺术馆谋了个保安的职位。他说,“虽然工资不高,但是与精美的艺术品在一起,我的身心更加愉悦了。”

以花为媒,“农家乐”升级为“艺家乐”

“花乡农居”“幸福梅林”“荷塘月色”“江家菜地”和“东篱菊园”,曾是当年成都市锦江区名噪一时的“五朵金花”,而“花乡农居”说的就是红砂社区。当年,这里以花卉种植的传统农业经济和较为低端的“农家乐”为主,主要满足本地游客的农业观光旅游。2006年以来,红砂社区依托“花乡农居”的美誉,引进文创人才,致力于乡村旅游与文创产业的融合发展,简单原始的田园栖居地不断升级改造成文化氛围浓郁的文创聚落。

“茶叶罐、石雕、竹椅……这个院子里,每一个摆件都是我们自己加工、设计的文创产品。”刘海波是竹邀月庐艺术馆的老板,有着10多年的艺术村运营经验,2013年通过锦江区的人才引进计划,落户到红砂社区。“离尘不离城。”在刘海波看来,红砂社区离成都主城区不到6公里,地理位置优越,而且周边还有周春芽、何多苓、许燎源等一群艺术家的工作室、画室,为这里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刘海波率先提出“艺家乐”的概念。“‘艺家乐\’是‘农家乐\’的一种升级,但不是简单挂上一张画,而是要有艺术的格调,要有定期的文化沙龙。游客既能在此享受休闲惬意的生活,也能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正因如此,竹邀月庐艺术馆成为许多作家、摄影师、建筑师等文化艺术圈的聚集地。“文学艺术家的到达,也是吸引游客深度游的一个抓手。”刘海波说。

城郊型农家乐如何更多地注入文化元素,实现提档升级?当地成立专项资金,引导更多文艺人才来此创业,同时鼓励他们为当地从业者开展培训,增加他们的就业技能。艺术人才和机构的聚集,不断提升着红砂社区的文化格调。目前,包括中非、中德、中俄艺术交流在内的大大小小国际文创交流活动,红砂社区一年有好几十场。

文创经济,提振乡村艺术品格

离竹邀月庐艺术馆200米处,是全国首家设计艺术类私人博物馆——许燎源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执行馆长张群英介绍,博物馆主展厅落成于2007年9月,当时单一的展厅难免有“孤零零”的感觉。2010年10月,随着二期工程全部完工,园区总占地面积达到23亩,建筑面积近7000平方米,有越来越多的文创企业落户这里。这时,许燎源提出了“泛博物馆”的概念,以博物馆为基地,孵化周边产品。

记者来到博物馆的创想库艺术商店,在这里人们可以购买自己喜欢的艺术品。许燎源创作的油画、水墨画,被做成一张张渲染得靓丽多彩的围巾;通过“琉彩”的艺术形式,把日常生活中的玻璃器皿“涂”上了带有东方美感的色彩;一套套创意十足的家具,流水波浪形桌边、镶嵌有青花瓷片的桌面、不锈钢雕饰的汉字装饰,无不绽放出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创意兼容并蓄的特异性……

“这些商品并不是简单的艺术品,他们一定会在生活中产生某些作用,甚至细微到柴米油盐酱醋茶。”张群英告诉记者,除了家具、围巾这些生活中触手可及的物品,商店里更多的艺术品是以器皿的形式呈现,小到香料瓶、烛台、茶杯,大到如冰似玉的瓷器,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我们希望这是一家‘活性\’博物馆,输出更多艺术人才。”张群英说。近年来,在与四川大学、成都大学等高校合作,组织学生来基地学习和实训,为基地积极培养后备人才的同时,博物馆还面向当地人开放一些公益性讲座,普及艺术设计方面的知识。“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反哺当地,提升当地村民的审美趣味和艺术鉴赏力。他们只要拿着身份证,就可以无限次免费参观全部展馆。”

当地村民张柃,原本是博物馆餐厅的一个女服务员,每当城里的花艺老师来博物馆给游客上插花课时,她就站在旁边偷师学艺。张群英得知后,就让她兼做花艺助教,这样张柃就能近距离跟老师学习插花技术。张柃告诉记者,她生在花乡,长在花乡,亲朋好友很多都靠卖花为生。以前喜欢花,是因为它漂亮,很香,上了花艺课后,她认识到,插花是一门艺术,当花朵以不同方式呈现出来,会有不同的美感,希望以后自己也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花艺师。

新闻推荐

成都高新区全球觅“金熊猫”人才 最高1亿元资助

最高1亿元资助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