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小时候 男孩们的小游戏

成都商报 2018-03-31 02:42 大字

纸人

斗转星移,时代变迁。

如今,孩子们已能熟练地操纵着电脑键盘,酷玩着各种热门的网络游戏……然而,在很多年前我们的小时候,那时虽然没有琳琅满目的玩具,也没有眼花缭乱的电子游戏,但我们从来不缺玩伴和快乐。我们用我们无敌的智慧,想出了那么多有意思的玩意儿——扇烟盒、拍洋画、弹弹珠、吹纸人……如今,这些游戏已经成了老男孩们陈封的童年,记忆中的欢乐。直到现在,还让人常常怀念。

【扇烟盒】

他常有一些“神来之风”, 那些纸烟盒岂有不翻之理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在当时成都南郊那个叫神仙树的地方,在星罗棋布的林盘的地方,建起了一个三线厂,厂很大,很有名。建厂的时候大门修得有些巍峨,厂区里面还有水磨石台面的花园,有三层楼的俄式教学大楼,有绵延一百多米的葡萄架。当然,开始的时候还种了很多果树,我记忆里最早最灿烂的桃花,就是在厂区那个葡萄架的尽头,一片粉红的颜色。

其实,写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生长在这里的我的小伙伴:老四。

我和老四的年龄差不多,常常在一起玩。其实老四长得挺好看的,头发有点天然卷,皮肤像他妈妈,特别白,她妈妈是高度近视眼,家里四个孩子当中,有三个都遗传了妈妈的眼疾,只有老四的眼睛很好,亮亮的,贼贼的。

老四的左头顶上,有巴掌一块的疤,长不出头发,我们都叫他“癞头”,他也不恼,这块疤大概是在他七八岁的时候,在厂里的一个工地上窜,趴在一个烧沥青的大锅炉下面偷焦炭,上面的师傅不知道下面有小屁孩,往大锅里加大块沥青的时候,锅里烧化的沥青溅出来,淋到了他的头上,把头皮烧了一大块。从此以后,他就以这样酷酷的形象行走于江湖了。

老四聪明,学什么都快,而且还会有他自己的发明创造。那个时候最时尚的游戏是几个孩子在地上扇纸烟盒,把当时各种漂亮的、“名贵”的纸烟盒叠起来,架在地上,用手通过拍、扇等动作引出来的风,把纸烟盒翻转就算赢。

老四的手感很好,是扇纸烟盒的超级高手,而且,他常常有一些“神来之风”,就是他往往要全身先跳起来,先把身体飞到半空当中,然后借助身体的风,衣角的风,手上的风,口吐的风,四风合吹,那些地上的纸烟盒岂有不翻之理。他的口袋里,装的都是中华、红牡丹这类顶级烟盒,一直是孩子里的“富翁”。

老四转学以后,我和他就很少遇到了。(锋子)

【弹弹珠】

我妈坚决不准我耍弹子—— 人一匍下去,衣服裤子全脏了

每次看冬奥会的冰壶项目我就想笑,我妈问我那些人为啥一直要刷地呢?我说不是刷地,他们是在玩弹子,就是我小时候你不准我耍的那个。

我为啥要玩弹珠呢?因为弹珠真的太好看了啊!小学的时候,花5角钱能买一大把弹子。都揣到衣服兜里的时候,整件衣服都被弹子的重量往下拉,只好收到铁皮文具盒里面,背进书包里,走起路来叮叮当当响彻整个学校。

透明的玻璃弹珠里有红色、绿色、蓝色,像丝带一样散开,真的是美得让人无法抗拒。但是在我们那个时候,这些弹珠却是弹珠界最底端的一级,叫三花弹子。有一种纯色的奶油弹子,才是弹珠中的顶级爱豆。起码要拿五颗“三花儿”,别人才会舍得换给你一颗“奶油”。

我妈是坚决不准我耍弹子的,因为耍的时候要全身趴到地上。而且最适合耍弹子的地方,往往是带一点沙子的场地,这样好挖坑。但是人一匍下去,衣服裤子全脏了——又是沙子又是灰。

还有就是有一次,我把心爱的弹珠洗干净,因为太宝贝了,就忍不住悄悄舔了一下,这一幕遭我妈看到了,把我骂惨了,她总觉得我要把弹珠吞下去,就把我收集的三十多颗弹子全部藏起来了。任由我翻遍了整个屋头,也根本找不到,把我气惨了。

但是好在我哥要带我玩,但是我一个小娃儿也不太好参与大男娃儿的游戏,只好自己一个人在一边弹起耍。为了苦练技术,我那时候经常弹到手指关节上痛惨。

长大了,好像还是很喜欢弹珠。记得第一次在日料店喝到波子汽水的时候——那种汽水的瓶口居然有颗弹子,我非常开心,一度想把玻璃瓶砸了,把里面的那颗弹珠取走。(小扶)

【拍洋画】

男孩兜里不揣一沓洋画

他就没有出门的底气

我小时候,在我们那群小男生里,判断一个人体不体面,不是看他的穿着,不是看他的成绩,而是看他手里捏着多少洋画。

校门口的小卖部里,卖啥子的都有。女生叽叽喳喳的挑选花里胡哨的鸡毛毽子时,男生就在暗中观察看有没有新款的洋画上市。每天放学之后,都要到小摊上报到,站在那一堆洋画旁轻轻掀一掀,如果看到有心仪的洋画,遇到挪不动步的了,就只能掏钱。

所谓洋画,就是一种硬质的彩色小画片,差不多有半张扑克牌那么大。洋画是一整版一整版卖的,每版似乎是60张,需要买回家后自己一剪刀一剪刀仔仔细细地剪下来。

纸张不见得有多么好,印刷也并没有多精美,但洋画却是每个男孩子的精神鸦片,一张又一张的买,乐此不疲。我也喜欢收集洋画,葫芦娃、变形金刚、圣斗士星矢……剪开、码好,再用橡皮筋捆起来。哪个小男孩兜里不揣着一沓卡片,简直没底气出门。要是一裤兜里都装满了洋画,那种满足感,真的,就像余额宝存满了零钱。

如果实在是攒不出钱来,就只有一个办法,按照江湖规矩,拍洋画。当你看到三五成群的孩子趴在地上的时候,不用想肯定是在拍洋画。哪个手上洋画多、新,还有珍藏版的,那简直就是男生圈子里的眼中钉、肉中刺,谁都想和他玩。看着他手里的精品洋画,每个人脑海里都能写出一万字赢过来的办法。

上课时偷偷数好张数,下课就立即投入战斗,把洋画往水泥地上一扔,两个人就开始比赛了。一般是用手板心拍,还可以用手掌扇,靠掌风大小把所有洋画拍翻面即为赢家,可以拿走战利品。玩久了,光拍已经不具备挑战性,就把手掌凹成一个三角锥,刚翻面的洋画被掌心吸得再翻一面才算赢。

洋画多的比较容易洒脱,而洋画少的就要很认真且拼命了,我反正没有技术就是靠天吃饭,有的时候输得血本无归,有的时候借别人两张就能咸鱼翻身。对,说到借洋画,那个时候拍洋画的人群旁,一定有个专门的人承担洋画的租赁服务,他不玩,只贷款,你要借两张没问题,但是你要翻倍还四张,哈哈,真的也是太精灵了!

如果遇到势均力敌或者土豪对决那就好看了,旁边的人全部放下手头的对决,围过来七嘴八舌地看他们血战到底。那阵仗,有点像现在围在路边看大爷下象棋。

别看我现在箱子里还收着当年的精美洋画,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我一巴掌一巴掌扇出来的,学习成绩抬不起头没关系,但是在体育竞技方面我很争强好胜。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我的手都是红肿的,布满血丝,一碰就痛,不是被班主任打了,而是……自残。(佩奇)

【吹纸人】

把手执兵器的武将剪下

吹到一起大战三百回合

狭长的教室里,老师在讲台上背对学生写黑板,最后一排窗边的两个学生趴在桌子上,吹着各自的“武将”厮杀正酣。突然,一只大手从窗外伸入,将两员“武将”死死按住。教室内过道一侧的学生顿时急了,一边伸手去拍开那突如其来的五指山,一边低呼:“老子马上要赢了,不准耍赖!”话还没落音,抬头与政教处主任冷峻的目光碰了个正着,心不甘情不愿地将手缩回,眼睁睁看着即将到手的胜利果实和自己心爱的“大将”被抓走归案。

这是35年前,川东一个县城中学初一男生上课偷玩“吹人人儿(吹纸人)”,被逮现行的真实情景。人人儿按川东口音,第二个“人”字后面必须带儿化。那人人儿是啥子东西呢?简单地说,是从娃娃书(大名“连环画”)上剪下来的、带有兵器的武将。那个年代非常流行看娃娃书,男生尤其喜欢《三国演义》《说唐》《岳飞传》等,在历史与演义之间徜徉。《三国演义》全套48本,《说唐》22本,《岳飞传》15本,当时大多数学生家里或多或少会有一些。翻来覆去看过多遍之后,还是不过瘾,索性真的来玩玩张飞杀岳飞。也不知道是谁先发明的,把那些手执兵器的武将陆续剪下来,摆放在桌子上,两人或多人对阵,吹到一起来大战三百回合。

最初的人人儿剪得粗糙,囫囵剪下算数。但实战中常常出现争议——恰好被人和兵器间的空白压住时,往往难以判别胜负。于是,渐渐地精细起来,刻掉中间的空白,把边沿修得更顺滑,甚至连关羽的美髯都纤毫毕现。大家比较喜欢长兵器,便于远距离攻击。棍最好用,随便哪个位置触到对方都有杀伤力,不过使棍的武将不多;其次是大刀,特别是青龙偃月刀;枪只有尖尖戳到才有用。真的猛将是左右手各持一武器的,比如长坂坡上的赵云,一手用枪,一手挥剑,威风凛凛。双锏秦琼、双鞭尉迟恭也不错,双枪陆文龙就要差点。也有人擅长用短兵器的武将贴身肉搏。

胜负规则很简单,谁先伤到对方主将而自己又未被伤及,谁就赢得对方的人人儿。一般都不设裁判,略有争议,早已按捺不住的场外人士自会众说纷纭,慢慢形成统一意见。以后均遵此新规,类似实践出来的判例法。

课间或放学后,多是两人对战,一群兄弟伙旁观。“战场”上,双方凝神静气,出动前,目不转睛地盯住对方的“武将”,一步步吹到中间去交手。性急的一口气冲上去,几欲温酒斩华雄。稳重的则不疾不徐,步步为营,注意躲闪对方的同时,瞅准机会,一气呵成,一刀夺命。也有赖皮的,眼看己方濒临险境,大吹一口气,让对方掉落桌下。这种行为很快被议定为犯规,得由落地方重新带“武将”回到战场,摆放在任意最接近刺杀对手的位置,再吹一回。有点像足球赛中的罚点球。

观战的也自动分化为两方,不时帮场上的主帅出谋划策,跟着战斗的激烈、惊险程度长吁短叹。偶尔会有观者忽地一个惊天喷嚏,场中的“武将”随风飘零。刹那间,战场内外一片骚动。大家慌忙拿住“武将”,在争吵声中寻好原来的大致位置,继续战斗。还有的时候,外围的同学向场中丢一句“老师来了”,再激烈的交锋,也瞬间各自收入囊中,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吃瓜群众也纷纷作鸟兽散,一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怡然离去。

(成思)

征/稿/启/事

主题征集: 刚到成都那两年

成都,自古水旱从人、富庶一方,不仅宜人、宜居,更宜商、宜业。在2300多年的历史中,创新创业始终与成都这座城市的发展相生相伴。怀着各自的梦想,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无数人背井离乡来到这里闯荡,有喜有悲,有笑有泪,如果您愿意,请将您刚到成都那两年的生活故事与我们分享。

此外,“个人史记”长期征集普通人的个人回忆录。还是那句话,普通人也可以有自己的历史。

投稿信箱:

chengdu101@qq.com

来函请寄:

成都市红星路159号成都商报“大周末”工作室

新闻推荐

小毽球大讲究 今后也能拿段位证书

3月29日,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携手成都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成都市毽球协会走进校园与大家分享毽球运动的乐趣。在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馆内,市毽球协会的老师正学生做着示范,场面热闹非凡。据介绍,201...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