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民宿的尴尬: 入住容易融入难…… 业内人士表示,民宿迫切需要规范发展,须尽快明确合法经营等基础问题
位于青城后山的半山归墅民宿
越来越多的旅行者认为,要想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回归到最具生活气息的住宿状态,让旅行变成“回家”,住进一家民宿,才是开启当地本土旅行的正确方式。然而现实中,民宿周边的当地人似乎可不大愿意游客们打搅了他们的生活。
八成民宿开进小区居民楼
部分民宿,走起了高端、精品路线,像成都今年新开的上喜龙园,就刷新了大家对城市民宿的认知,直接拉高了成都民宿的逼格,甚至比大多精品酒店都要精致。还有一些民宿,避开闹市开去了郊外,走起了“野奢”路线,将环境的“野”与体验的“奢”融合起来。还有的民宿文艺范十足,干脆走起了复合跨界路线,在复合空间中,有手工手作、绘画课程、私房下午茶、杂货铺等综合产品体系,营造出独特的生活方式。
民宿民宿,终究与“民”分不开。调查显示,80%的民宿,还是开在了小区居民楼里,因为这里租金相对便宜,能降低运营的成本。
想融入与不想被打扰的尴尬
选择入住民宿的旅行者认为,相对酒店,民宿似乎更富“人情味”,因为主人家通常十分愿意与租客交流,他们不吝提供各种建议,会附上非千篇一律的、而是他们自己眼中的吃喝玩乐攻略,并主动帮助客人更好地融入当地游玩。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民宿进驻居民楼,便逐渐滋生出一种尴尬的现象:民宿入住者希望融入当地人,但当地人似乎并不想被打扰了生活,因为当地人不光包括房东,还包括更多房东的邻居。
成都红星路上一高层小区,由于靠近春熙路、又是双地铁口,地段好,一个小区单元楼里,开着好几家民宿。春节后来成都旅游的95后大学生小语,便在网上预订了这里的民宿,“本来想体验下当地人道地的生活,但无奈第一天就被邻居投诉了,隔壁的爷爷奶奶说我们太吵。我们也冤枉啊,飞机落地太晚,凌晨好不容易找到了地方,难免会在走廊里拖行李时发出声响,进了房间,总不能不说话吧,考虑到很晚了,我们三个已经尽量小小声了。”
成都商报记者采访的时候,碰上了正在退房的背包客小周,“原先是想多住上几天的,但只住了一天,就退房了。我等电梯的时候问了旁边人‘XX民宿’是在这里吗,感觉对方并不想搭理我。还有同个楼层的一个住户,看我拖着两个大行李在挨家看房号,当场就质问我\‘你干什么的’,让我顿时感到很尴尬。”
民宿需合法经营、健康有序发展
提起隔壁开起了民宿,邻居陈奶奶苦不堪言,“我们老年人休息时间早、睡眠浅,但晚上经常能听到拖动行李声、来回走动声、说话声、笑声、电视声、音乐声,一直要到凌晨,无法好好休息。”陈奶奶的老伴吴爷爷则表示,“入住的人频繁更换。他们是干什么的、有没有违法的人,我们都不清楚。他们的到来,给这栋楼的住户,带来了治安隐患。”
与全国民宿井喷式发展趋势形成对比的是,各地关于民宿正式界定和配套政策滞后,很多民宿没有营业执照、缺乏消防许可、卫生许可等住宿业必备的证照,缺乏监管,使其长期处于灰色地带经营的境地,遍地开花、良莠不齐。2017年下半年,国家旅游局发布《旅游经营者处理投诉规范》《文化主题旅游饭店基本要求与评价》《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精品旅游饭店》等4项行业标准正式实施,首次为民宿行业建立“国标”。业内人士建议,民宿迫切需要规范发展,须尽快明确认定、准入门槛、监管抓手,民宿可以在哪开、应该怎么合理开等一系列基础问题。成都商报记者 常薇 何筝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雪艳)“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一曲悠扬的《成都》让多少人从此恋上这座城。而“成都”的地名由何而来?“成都”二字的意思又是什么?昨日下午,随着歌曲《...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