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韶华交付特教事业“孩子们的笑脸,是我幸福的源泉”
17年韶华交付特教事业 3月26日,成都市儿童福利院。特教老师刘丹在为小朋友擦脸。
刘丹在为小朋友上课。
“伸出两根手指,捏住它,从里面拿出来,这就是‘拿\’。”
成都市儿童福利院学前教育班的教室里,刘丹坐在小板凳上,用手上的模型重复着“拿”的动作,一模一样的话,也说了十几遍。
枯燥地重复,言语里却保持耐心。因为坐在她面前的,是5名患有多重残疾的学生。
刘丹,成都儿童福利院教学科副科长,一名从业17年的特教老师。外人眼中“特别”的孩子,却是她最牵挂的宝贝。
她说,正是这群可爱的孩子们,给她机会走进他们色彩斑斓的世界,使她心里永远保有一份纯真;也是孩子的陪伴让她感受到做人的价值,体会到了外人无法感知的幸福。
从心之选
受父母耳濡目染投身特教事业
刘丹成为一名特教老师,并非偶然。
她的父亲就是一名特教体育老师,母亲也在同一所学校从事后勤工作。小时候父母忙,无暇照看她,就会把她带在身边。
“爸爸上体育课,我就坐在操场旁边,看着他怎么和学生相处。”在常人眼中,父亲的学生是一群“特殊”的孩子,但父亲一直以平等、耐心、亲切的态度与他们互动。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她也开始和这群孩子交朋友,“我不会被他们的不同之处吓到,也没有排斥感。”
“他们的身体在某一方面有缺陷,但是其他方面或许超出常人。”父母经常教育她,要看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
童年时期与残障儿童培养的友谊,为刘丹日后选择特教事业奠定了感情基础。18岁师范学院毕业,恰逢成都市儿童福利院招聘,刘丹很自然就报了名。
就在身边所有人都不理解她的选择的时候,母亲的一句话坚定了她的信心:“有些孩子可能再也没有机会选择自己的生活了,你还可以,那就听从内心的声音,选择自己的人生吧。”
就这样,刘丹在2001年开启了漫漫特教之路。
艰辛之路
一个字教俩月是老师也是妈妈
真正走进儿童福利院,刘丹才发现,这里的工作与想象中有很大不同。
在普通的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残疾类型和程度相对一致,教学开展起来也相对容易。但在儿童福利院,很多孩子有多重残疾和障碍,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教学需求都不一样。
刘丹不可能像普通老师一样站在讲台上,用粉笔板书,带着学生去写、去读。“蹲在学生旁边教学是常事,我写一笔,他跟着写一笔,这样手把手地教。”即便这样,有时教会孩子写一个字,需要一两个月;一句平常的问候语,往往要教上百遍;看似简单的穿衣吃饭等技能,要教一个学期。机械的重复,琐碎的工作,其中的单调与枯燥,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对于20出头的刘丹来说,工作的障碍还不止这些。
“孩子们都叫我妈妈,刚开始很难适应。”因为福利院的孩子都是孤儿,所以在教学之余,刘丹还得承担母亲的职责——帮助孩子们穿衣、洗脸,照顾他们吃饭、上厕所,培养他们的日常行为习惯,了解他们的喜好和思想动态,像父母一样去呵护和引导这些孩子。
“有时候我都怀疑,自己到底是一个老师还是保姆。”刘丹直言,自己也曾有过动摇。
坚守17年
孩子的细小反馈老师的幸福源泉
“你为一个孩子付出了一年、两年,这期间他或许连表情都没有。突然有一天,你看到他脸上绽放笑容,或是递给你一朵小红花,那种成就感和幸福感是他人无法体会的。”就是这些细小的反馈,成为刘丹坚持下来的理由。
在儿童福利院的17年,她见证了上百个孩子的成长,也得到了无数惊喜。“儿子”瑞瑞的变化,就是其中之一。
采访时,瑞瑞自然依偎在她身上。这个只有3岁个头的男孩,实际上已经10岁了。瑞瑞患有多重残疾,还有严重的心脏病,进院时情况非常糟糕,“就像个小猴子一样。”瑞瑞3岁时,仍不会说话、无法行走。平时也不会与他人互动,经常扶着桌子前后摇,通过自我刺激活在自己的封闭世界里。
为了帮助他恢复,老师坚持抱着他上学前特教班接受教育。户外活动时,也花费更多的时间对他进行一对一辅导。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瑞瑞终于学会行走,能够开口说话,性格也变得开朗。刘丹,就是那个在最初阶段,伴随瑞瑞成长的人。
采访中,她多次提到一个比喻:做特教老师就像面对一汪静静的池水,水面可能很长时间都没有动静,但当你看到水面出现一丝涟漪,都会无比惊喜。
教学中,她看到孩子们从0到1,从一脸木讷到绽放笑颜,从无动于衷到开口道谢,这些都是激起她心中波澜的涟漪。
教学探索
开展小班教学提升孩子生活技能
走上工作岗位后,非科班出身的刘丹进行了系统的特殊教育学习。不过她发现,特殊教育学校和培智学校的学生与福利机构内的残疾儿童在教、养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和特殊性,很多时候还是要靠自己去摸索和尝试。随着儿童福利院对特教越来越重视,师资力量的不断壮大,这条探索道路上的人也不断增加。
2013年,刘丹从台湾考察归来,借鉴对方的经验,福利院将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学前阶段和特教阶段,“除了年龄,还要结合孩子的心智发展状况划分。”班级人数,也从过去十几人的大班,变成4到6人的小班。
此外,之前学生开始学前教育的年龄为3岁,但老师往往要从一两岁的知识教起。结果是,孩子在未来发展的每一步都会落后于同龄人。因此,刘丹提出让孩子从1岁多接受学前教育。实践发现,即便是接受3个月到半年的早期干预,儿童都有可能赶超同龄人的发展。
在教学内容上,特教老师们也从最初的“照本宣科”,到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将文化知识与生活技能结合,注重孩子生活能力的提升。
35岁的刘丹,一半韶华交付特教事业。她说,未来还将在岗位上坚守。“迎来送往,这里的孩子或许只是我的学生之一,但对他们来说,我却是他们唯一的‘阿丹\’,唯一的依靠。”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曹菲 摄影刘陈平
新闻推荐
新华社记者郭求达摄3月22日,在西班牙马德里动物园,几名女孩拍摄大熊猫展板。新华社记者郭求达蕾韦卡和埃斯特法尼娅是西班牙马德里动物园的两名年轻女饲养员,她们的主要工作是照顾“镇园之宝”——3...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