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工笔画 影响日本 影响欧洲

成都日报 2018-03-25 01:48 大字

工笔画是用毛笔白描打底稿,用颜料在不渗水的熟宣或者绢上三矾九染,精细描绘出花鸟、人物、山水的画种。从技法上分为勾填色、没骨、重彩、淡彩几种。宋代以后,文人画逐渐占据了中国画派的主流地位,工笔画则相对衰落,以至于世人对中国画产生了“重写意,轻写形”的印象。事实上,中国人并非不会写形,更不是不爱写形。在宋代之前,写形的工笔画与写意的文人画并驾齐驱,占据中国千年绘画史的半壁江山。

工笔画在中国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从战国墓葬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可说是中国最早的工笔人物画。经过两汉魏晋的发展,到唐代时中国工笔画已经颇具规模,工笔画的主题也从人物逐渐拓展到了花鸟、建筑乃至山水等等。而中国工笔画真正形成成熟的画派则是在五代时期,其鼻祖是成都人黄荃,他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皇家画院画师,从青年到晚年,黄荃在皇家画苑中任职近50年,与前后蜀皇室的关系可谓是密不可分。位于成都支矶石街的成都画院门前,至今还保留着黄荃的雕像。

黄荃的画风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富贵”。特别是宋代建立后,在黄家后人的推动下,花鸟画无不以“黄家体制为准”,是两宋画院的代表画风。而形成这种画风的缘故与他常年为宫廷作画有关,既以皇宫禁苑里的珍禽瑞鸟、奇花怪石为题,又要适应宫廷富丽堂皇的审美,“富贵”之气油然而生。巧的是文人画派中一位重要的人物徐熙与黄荃算是同时期的人物,他的画多以山花竹林、水鸟渊鱼为主,形成了“野逸”之风,于是两种不同的风格,在当时被称为“黄家富贵,徐熙野逸”。后来这两种不同风格的画派又演变成了院体画、文人画两大派系。前者以造型精准、工致细腻为主,后者以写意抒情、水墨浅绛为主。

两宋之后,文人画兴起,工笔画逐渐式微,但工笔画的传承并未断绝,甚至因为雕版印刷术以及套色印刷术的发展有了新的应用领域,并以新的姿态走向世界。

明清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黄金时期,大量配有插图的小说深受市民的喜爱,这些插图就脱胎自中国工笔画。许多在日本留学经商的人,将大量带有插图的书籍以及印有图案的包装纸带到日本,没想到的是文字受欢迎,插图更是受众广泛,甚至改变了插图从属于文章的地位,从而促进了插画从文本中独立出来、单独成册,最终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绘画艺术——浮世绘。

从19世纪中期开始,日本的茶叶开始大量销往欧洲,生机勃勃、描绘现实的日本浮世绘让当时的西方画家耳目一新,他们开始从社会现实、民间风俗中汲取营养,重视对瞬间光影的把握,并由此创立了印象画派。印象派先驱马奈的作品《吹笛少年》带有鲜明的浮世绘特征,此外,著名画家梵高的作品《星月夜》也受到了浮世绘的启发,当中许多元素都能够在浮世绘画作《神奈川冲浪里》中找到原型。

新闻推荐

从送票到一票难求 成都文艺演出进入 “高雅艺术大众化消费”新时代

“乐动蓉城”月末惠民音乐会现场“《春晓》这次表现得还不错,《阳关三叠》我们再来一次。”昨日一大早,在西三环路附近的成都乐团排练场内乐声悠扬。成都乐团副团长、乐团二胡首席演奏家王海燕与乐...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