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瓢诗人”唐求 街子镇的一个文化符号

成都晚报 2018-03-15 12:41 大字

○喻 磊

凤栖山下、味江河畔的街子场,曾几何时不过是破败萧条的一个极其普通的小场镇而已,近十多年来的兴建却给它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但凡节假日,熙来攘往、人声鼎沸,仿佛有置身成都闹市春熙路的错觉。

其实,街子镇的历史还是久远而有故事可讲的:五代时就因它横于味江河而取名“横渠镇”。后蜀时置永康县,县治就在横渠。元代改横渠为“四界”镇,元末明初受战乱破坏严重,到万历年间时已满目疮痍,仅存一条街,故而改名“街子场”,这条街就叫江城街。

江城街是镇上的一条主街,有一里多长,此外还有井水街、闸子街、真武街等六条小街与之相连。街道两旁的建筑大多是民国时期的,清代建筑中,中晚期的建筑大体根据《清工部法则》营造的骑楼式铺板房,个别建筑还有传统的风火墙,极少建筑还有采用中西合璧的装饰风格。可见,一里多长的江城街还是有些大户人家和有品味的人家,真是“藏龙卧虎”不可小觑。

从场口向老街的南头望去,几株千年的参天古银杏一字排开,“字库”与古银杏错落地连成一线,旁边是晚唐诗人唐求的纪念祠“唐公祠”,正好映衬出街子场的文脉,难怪小场镇几经兴废终究修成正果,成为城里人趋之若鹜的好去处。

说起唐求,这位“川西水乡”走出去的诗人,《全唐诗》收录有他存世的诗35首。唐僖宗(862—888)时,唐求任蜀州青城县令。之后,王建兴兵攻蜀州,在成都建立地方割据政权后,弃官隐退山野,到街子场的味江边上过起隐逸的生活,诗酒文章,也算风流潇洒。他以诗自娱、言志、寄情,把写诗当作自己的生命,“每入市,骑一青牛”,随时吟咏,得诗便记下,捻成纸团,存入葫芦中,从不示人。至晚年,将诗瓢投于味江中漂流而去,且感慨地说:“兹瓢倘不沦没,得之者始知吾苦心耳。”因此,时人称唐求为“一瓢诗人”。一千多年来,唐求就是街子场的一个文化符号。

场口的“字库”是街子场的一个地标性建筑。字库建于清咸丰二年(1852),它借用佛塔的基本形制,砖石中空结构,为六角五级攒尖楼阁式,通高20米,上面四层外壁浮雕刻绘《白蛇传》片断和山水花卉等图案。其功用是焚烧字纸的专用设施,沿袭古人“敬惜字纸”之风,“惜字得福”之说,彰显出本地惜文重教的传统。

往上场口走不过两三百米,传来川剧的锣鼓声,那是万年台上正在上演川剧的折子戏。万年台为单层挑檐式斜山屋顶,背靠味江河,前面为广场。万年台的台柱上写有一对联:“帝王将相佳人才子登场可见,惊天动地离合悲欢转眼皆空”,从字面上理解,上演的都是惊天动地的帝王将相与才子佳人的故事。

蜀地阴雨多,如果赶在阳光明媚的春天,万年台下自然是座无虚席。其实,看戏是假,凑热闹、晒太阳才是真。一杯盖碗茶,晒它一下午,管他你方唱罢我登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要的就是自个儿舒坦。这天,我也坐在戏台下看戏,戏班子是街子振兴川剧团,上演的剧目是折子戏《端午门》,主演吴元文、胡洪炳,《夫妻观灯》,主演肖玉凤、罗爱华,看完之后也不知故事的究竟……

坐享暖阳之后,再往江城街的北头走,整个临街民居都破门开店。过去,只有赶场天人才多,而今乡村古镇游也是一种时尚,因此无所谓赶场还是不赶场,只要天好,整条街都是摩肩接踵的人群。店铺卖的大多是本地的土特产品,如汤麻饼、冻糕、豆瓣酱等,以及竹器、木器、草鞋、古董等,都是迎合城里人的稀奇古怪的东西,没有一天生意是萧条的,商业味浓,但也不乏文气。有道是:凤栖山下街子场,儒风浸润此水乡。味江河中一葫芦,飘来唐求好文章。

新闻推荐

双遗赛道上 最美领跑员 “原来,我有实力跑完全马!”

刘峰将担任2018成都双遗马拉松的乐跑项目领跑员。受访者供图3月18日的成都双遗马拉松赛道上,将迎来一位老朋友——轮椅领跑员刘峰,用她的话来说,从去年3月开始“进了马拉松的坑”,随后跑过了半马...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