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李晓江: 打造一流品质国际化服务体系 成都将成世界城市体系重要节点

成都晚报 2018-03-01 12:42 大字

李晓江

92人次

从2017年3月2日,国务院正式同意成都总规修编的请示,到今年2月27日正式提交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近一年的时间里,成都市修编新一轮总规已召开10余次专家咨询会,邀请了92人次的国际国内顶级专家和院士建言献策

三区三线

成都全域划定三区三线

三区

生态空间

占市域面积的41%

城镇空间

占市域面积的22%

农业空间

占市域面积的37%

三线

生态保护红线

占市域面积的8.4%

城市开发边界

占市域面积的18%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

占市域面积的30%

三降

在成都中部区域大力

实施“三降”

降低开发强度

住宅和商业用地平均容积率降低三分之一

降低人口密度

调减规划人口185万人,规划人口密度从1.58万人/平方公里调减至1.36万人/平方公里

降低建筑尺度

临山临河临公园50米范围内的建筑高度不超过24米

新一轮成都总规,以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为目标

全域

划分

锚固绿色空间底限,把满足成都居民快速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放在突出位置。全域划定三区三线,其中三区指生态空间、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分别占市域面积的41%、22%、37%。三线则以生态优先为原则,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分别占市域面积的8.4%、18%、30%。”

空间结构

谈及成都新一轮总体规划,李晓江认为,“最重要的特色,就是下决心调整成都的空间结构,这对于成都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区域带动作用,都是很重要的。”

从2017年3月2日,国务院正式同意成都总规修编的请示,到今年2月27日正式提交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近一年的时间里,成都市修编新一轮总规已召开10余次专家咨询会,邀请了92人次的国际国内顶级专家和院士建言献策,曾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的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李晓江就是其中一员,他对《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的内容早已了然于心。昨日,在接受成都晚报记者专访时,李晓江表示,最新版成都市总规不断丰富内涵,呈现出许多亮点。

·公园城市·

全域划定三区三线

满足居民美好生活需求

“新一轮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从传统的经济发展导向和生产导向,走向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共享发展,这是国家新理念的必然要求,更是此轮总规价值观的重大转向。” 李晓江表示。

成都是具有优秀人居文化环境传统的城市,城市宜居品质一直位居全国前列。但是中心城区人口过度集聚、高强高密开发、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凸显,已经对成都的城市品质和宜居环境造成了损害。成都和我国诸多特大、超大城市相似,进入了“大城市病”爆发高风险期。

在此背景下,新一轮成都总规,以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为目标,锚固绿色空间底限,把满足成都居民快速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放在突出位置。全域划定三区三线,其中三区指生态空间、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分别占市域面积的41%、22%、37%。三线则以生态优先为原则,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分别占市域面积的8.4%、18%、30%。

李晓江表示,此次总体规划将战略定位中的“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调整为“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关键在于提升成都的生态品质,“从‘公\’字出发去思考,则是共享、共荣、共存,成都的美好、品质、价值,是大家一起来创造、维护、分享的。”在他看来,近年来,成都的国际吸引力在快速提升,成都航空客流中的国际客流数量和比例居中西部地区首位。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成都,不再是一个内陆城市,是向南面向东南亚和南亚、向北、向西面向亚欧大陆桥和中亚的核心节点地区,“成都当下要做的,正是按照国际化标准来建设成都公共服务体系,成为一个世界城市体系中的重要节点。”

这一点,在新一轮城市总规修编中予以了重要考量,将形成国际标准、一流品质的国际化服务体系。具体而言,成都将通过大力提高重大公共服务设施水平,积极承载国际活动,提高国际影响力和国际人才吸引力。统筹布局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体育馆等11类国际一流的重大区域型公共服务设施及功能性设施。加强国际化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完善国际化社区建设。结合国际化人口分布特征,有针对性地配置日常生活所需的教育、医疗、文化、养老、体育、商业金融、安全管理等公共服务。

·空间布局·

下决心调整城市空间布局

对成都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新一轮总体规划最重要的特色,就是下决心调整成都的空间结构,这对于成都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区域带动作用,都是很重要的。”李晓江认为,“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中,“东进”把城市发展的重点移到龙泉山以东。龙泉山以东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可以降低成都平原的压力,让整个产业布局、人口布局更加合理。

“成都的魅力、吸引力、文化沉淀、历史沉淀都在老城区里,是成都的精华所在。”按照“中优”要求,在成都的中部区域,大力实施“三降两提”,即降低开发强度,住宅和商业用地平均容积率降低三分之一;降低人口密度,调减规划人口185万人,规划人口密度从1.58万人/平方公里调减至1.36万人/平方公里;降低建筑尺度,临山临河临公园50米范围内的建筑高度不超过24米。

·转型升级·

着眼高端、立足绿色

向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

李晓江认为,随着成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快速城镇化和规模工业化为主导的传统发展思路,面临着越来越强的资源环境约束。成都必须转变思路,以国家中心城市为导向,着眼高端,立足绿色,培育创新,推动城市向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

“为了落实上述要求,新一轮成都总规在落实国家提出的‘五中心一枢纽\’功能的同时,明确提出了‘国家中心城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和世界文化名城\’的战略定位,不仅有利于彰显成都的战略地位和魅力特质,更有助于推动成都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在促进成都功能升级的同时,还必须把握好“舍”与“得”的关系,新一轮成都总规按照“以能定业”的原则,以节能减排为前提,明确提出了全市产业发展的负面清单和控制清单,推动低端低效产业和高消耗高排放产业向外疏解,腾挪发展空间,提高空间绩效,实现低碳发展。

·北京经验·

强化区域协同

构建城市共同体

新一版北京总规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统领,以疏解非核心功能为主线,推动首都功能、空间、生态、交通的全面优化,促进京津冀城市群协调发展,为全国超大特大城市做出了样板示范。李晓江指出,成都在此次规划中充分学习北京的经验,强化区域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出作为首位城市的带动作用,实现与周边城市互动互济发展。

“成都一直是全国首位度最高的省会城市,对全省和西部地区的资源与要素集聚效应突出,但是对周边城市带动不够,城市群协同发展任重道远。”新一轮成都总规从成渝城市群、四川省和成都平原城市群三个层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差异化的区域协同目标和策略,加强成都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促进成渝城市群的协同发展。

成都晚报记者 林姝霏 图由市规划局提供

新闻推荐

天府新区引水工程预计今年年底形成 可提升兴隆湖周边生态植被

兴隆湖中,几只野鸭戏春水姿色独具、烟波浩渺、灵动优美、野鸭信步、白鹭蹁跹……作为成都天府新区直管区(以下简称新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中的兴隆湖,自项目完工后,所形成的烟波浩渺、碧波荡漾的秀美景...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