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经济蓬勃发展 创新动能澎湃潮涌

成都日报 2018-02-26 08:05 大字

成都将持续加快发展动能转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发现、支持、培育各类新经济增长点。本报摄影部供图

自去年市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成都致力于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先后召开了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新经济发展大会、成都市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大会、成都建设国家西部金融中心大会进行了一系列安排和部署。经济数据表明,成都的经济增长是有质量的增长。昨日,出席市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热烈讨论新经济新动能,为成都的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市人大代表江海:

加大优秀人才招引

大力发展金融科技产业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我注意到几个数据,这些经济数据相互印证、层层递进,揭示了成都经济已经实现良性发展的成就。”昨日,市人大代表、新网银行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江海信心满满地表示,在他看来,城乡居民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涨幅跑赢地区生产总值,表明成都的经济增长是有质量的、有收入弹性的增长。“这两个数据,表明成都经济发展给成都居民和公共财政都带来了切实的财富效应。”

“成都去年新增的科技型企业2万家、增长55%,而我们正是这2万家中的一员,是成都新经济大潮的一朵浪花。但从我们这朵浪花,也能感受到成都创新动能的澎湃潮涌。”江海介绍,新网银行已经拥有了超过1000万名客户,也是目前全国3家取得线上信贷业务备案许可的互联网银行之一。

“新网银行的股东主要来自于成都本土的企业,比如新希望、银米科技、红旗连锁等。这样的股东构成,也证明了成都新经济发展的内生能力已经产生。”江海认为,成都已经形成新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作为成都新兴金融机构的代表之一,该行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脸识别、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发展,实现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助推“数字普惠金融”深入落地,助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更上层楼。

“新网银行筹建期间,曾担心过成都是否能够吸引足够多的金融科技人才前来参与。事实证明,我们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江海介绍,在新网银行的员工当中,核心员工一半以上来自全球发达国家以及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顶尖企业。“随着新经济发展不断取得进展,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让成都能够聚集起来自全球的优秀人才。”

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成都将围绕建设人民满意政府,创新落实“放管服”工作,深化“仅跑一次”改革,大力推进网络理政,这也是成都对众多创新企业的吸引力之一——“一站式政务服务体系”。

“作为一家创业企业,我们在成都高新区感受到了“一站式”服务的速度和温度。”江海举例,2017年底新网银行在集中精力突破业务的时期,未及时申报由高新区提供的房租补贴。“高新区安排专人主动联系到我们,一个星期就把房租补贴落实到位了。我们了解到,周边的很多新经济企业,都为成都特别是为高新区的政务服务,点赞打call。”

谈到建议时,江海表示,希望成都加大对外地优秀企业、优秀人才的招引力度,进一步出台配套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到成都落户。“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由于相对昂贵的生活成本,导致人才溢出效应已经显现,而成都由于宜业宜居的良好环境和比较成本优势,已经具备了较强的人才吸附能力。我们如果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大力招引优秀人才“蓉漂”“蓉归”,形成“孔雀西南飞”的态势,必然能够给成都新经济的发展带来新活力。”同时,针对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江海建议成都出台发展金融科技产业的相关政策。“成都目前的情况,已经具备了发展金融科技产业的条件,未来也必将给成都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市政协委员丁小斌:

提升城市配套服务水平

吸引更多人才前来

市政协委员、市促投委主任丁小斌昨日向记者表示,2018年将继续强化成都优势和重点产业方面的招商引资工作,着力推动新经济、总部经济等领域,并通过建立国际医院、国际学校的方式,吸引更多人才和企业来蓉发展。

“在招商引资方面,成都近年来经历了重要变革。”丁小斌表示,以企业类型为例,成都的招商对象正在从生产型向平台功能型变化,并通过吸引龙头企业入驻的方式,形成产业生态圈,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的落户。他特别指出,在引入京东方后,成都通过“企业+政府”创新模式,陆续吸引超过10家上游企业来蓉投资,带动成都信息显示行业的发展。

除了平台型企业,丁小斌透露,成都接下来还将通过资本委托、校友招商等模式呈现出更多吸引力。2018年成都将继续强化优势和重点产业方面的招商引资工作,特别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的新经济、总部经济领域以及以信息显示、新能源、电子信息、军民融合等为代表的本土优势产业。

吸引了企业,成都将如何留下企业背后的关键人才,推动其为成都建设贡献力量?在丁小斌看来,这正是接下来要完成的重点工作——他提出,成都要大力建设国际医院、国际学校、高端酒店等配套设施,通过提升城市配套服务水平,吸引更多人才前来落户,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石。

“招商工作不光是吸引企业入驻,首先得保证城市有足够的项目承接能力。”丁小斌表示,在发展新经济产业的过程中,成都急需研究新经济企业的需求,例如在招商前就预备足量的标准化厂房,满足企业“快速落户”的需求,推动成都产业发展的步伐。

市政协委员夏先义:

支持市民住房刚性需求

试点共有产权住宅

成都将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制度体系。昨日,市政协委员、市房管局局长夏先义表示,成都市将推进住房租赁试点改革,发挥国有住房租赁公司示范带动作用,积极规范培育壮大租赁市场。完善租售并举的住房制度,推进实施保障性公共租赁住房租赁补贴制度,支持市民住房刚性需求。试点建设共有产权住宅,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

共有产权:解决支付能力不够问题

共有产权住房,是地方政府让渡部分土地出让收益,然后低价配售给符合条件的保障对象家庭所建的房屋。保障对象与地方政府签订合同,约定双方的产权份额以及保障房将来上市交易的条件和所得价款的分配份额。即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购房时,可按个人与政府的出资比例,共同拥有房屋产权。房屋产权可由政府和市民平分,市民可向政府“赎回”产权。

“共有产权制度,是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解决住房困难的市民购房支付能力不够的问题。”市政协委员、市房管局局长夏先义举例说,比如一套房子,市面上卖8000元/平方米,购房人买成4800元/平方米,那么购房人就有60%的产权,政府则持有40%。五年后,购房人可将政府部分产权购买过去,政府也可以将购房人那部分产权收购过去,“通过这种方式,购房人相当于用部分的购房款,获得了房屋100%的使用权。”

夏先义介绍,目前成都正学习北京、上海等地方的经验,积极调查探索研究这项制度,进行论证评估,制定方案。而共有产权只是解决住房问题的一种模式。成都正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未来将有保障房、公共租赁住房租赁补贴、共有产权房、商品房等多种形式,“从供给侧这端来发力。”

今年关键词:租赁

“今年的关键词就是以“租赁”为重点,我们的方向,就是让广大市民从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转变。”夏先义表示,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构建租售并举的住房制度,这是改革的方向。

如何构建租售并举的住房制度体系?夏先义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国企首先要起到引领和带头作用,最终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政府要把盘活的一些国有租赁房源用于租赁,首批已推出2200余套房源,市民可以在成都住房租赁交易服务平台上进行租赁。针对低收入和困难群体,则提供保障性住房,今年要提供六批房源、预计配租15000多户。而从3月起,将采取实物配租与租赁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同时租赁补贴将扩大到所有新市民。此外,广大市民手里还有六十多万套房源,希望能找一些规模化的租赁公司来帮忙租赁,这样有利于租赁关系的稳定,也有利于各种权益的保护。

针对人才安居工程,成都下一步将全力进行推动,5年建设35万套住房,去年已有7.8万套开工,今年约有5万套将要开工,预计首批将在明年投入市场。

继续加强历史建筑的保护

夏先义介绍,还要继续加强历史建筑的保护。“目前,我们全市历史建筑的保护得到了加强,但是随着特色镇的打造,包括棚户区的改造,老旧小区的改造,以前拆得很多。”他呼吁,能把有记忆的、有历史文脉的建筑都保护起来,在棚户区改造中,不能一拆了之,应该拆改结合,保留文化的记忆,保留文脉,弘扬天府文化。

下一步,在历史建筑的保护认定工作上,还要继续扩大范围,目前历史建筑总量已经公布了10批,“欢迎社会各界广大市民提供线索,一起把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好利用好,记住我们的乡愁。”

市人大代表刘荣富:

传统行业如何高质量发展?

创新思维提升产品价值

“作为企业家,我今天很振奋。”作为叱咤成都商界20多年的企业家,市人大代表、成都彩虹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荣富说,他为成都经济成绩自豪,为未来机遇振奋。而对于传统行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他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和建议。

在刘荣富看来,如今的成都机遇无限。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把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质量作为主攻方向,继续落实省委省政府 “项目年”工作,加大培育创新生态链,大力推进6个产业园区建设,着力构建产业生态圈,努力在中高速增长中推动经济高质量转向。这一点,让刘荣富看到未来机遇,“这意味更多支持政策出台,成都的营商环境会更好,作为实体企业家,会面临更多机遇。”

“前几年全球经济形势不好,我们彩虹集团也面临压力。”实体经济落实高质量发展,刘荣富颇有感触,彩虹集团在市场竞争中“战斗了”20余年,依靠的就是不断创新发展,“我们的产品受气候影响比较大,也曾面临产能过剩,全靠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壮大起来。”

刘荣富介绍,以电热毯为例,彩虹电器改变传统模式,将电热毯与除螨、净化空气、健康睡眠测量等结合起来,改变下滑格局,实现上涨和盈利。

“传统企业也能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站到行业前沿,产品不断升级,实现创新发展。”刘荣富表示,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思路、理念,传统行业需要提升自身价值,获得更多核心竞争力。

市政协委员卢铁城:

加快推进校院企地发展共同体

助推实体经济创新发展

2018年,成都将重点抓好九方面工作。其中,持续加快发展动能转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被放在了第二位。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积极发现、支持、培育各类新经济增长点,力争全年新增新经济企业5000家以上。在深入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方面,则提出要实施蓉城科技聚变计划,建立校院企地共建共享机制,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对此,市政协委员、成都市科技局局长卢铁城认为,创新驱动发展,科学技术是新经济的核心问题之一,对新经济发展起着“支撑”作用。

卢铁城透露,为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助推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市科技局今年将加快推进校院企地发展共同体。“我们已经制定出台了《深入推进产业功能区及园区与校院企深度融合发展的工作方案》,以加强对各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开展校院企地合作的工作指导,推进校院企地合作共建载体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共同引进培育人才、开展科技攻关、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等。”他表示,今年市科技局将聚焦电子信息、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搭建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整合创新链和产业链,促进创新资源向产业功能区及园区流动集聚优化配置,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围绕区(市)县、产业园区发展需求,分领域举办科技成果校企“每月一对接”活动,促进科研成果就地转移转化,促进高校优势学科与区(市)县、产业园区深度融合。

同时,为创新源头供给,成都今年将部署实施“蓉城科技聚变计划”。“聚变是一个物理词汇,我们在这里用这个词,就是希望把创新人才、企业、城市聚合在一起,产生反应,产生巨大能量。”卢铁城介绍,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创新人才”,主要是包括高校中的教师、学生,还有校友。

“因此,该计划实际上是以一个平台建设,支持知识创新,为创新团队提供一个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的优质环境。”卢铁城介绍,计划主要包括统筹推进在蓉高校“2+6”双一流大学建设,支持高校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培养引进一流创新团队;支持高校建立完善师生参与科研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快培养一流创新人才;鼓励高校对接产业功能区,共建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功能型平台(基地),打造一批新型高端智库;鼓励高校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实质性合作,共建科研协作平台,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对于高新企业,成都也有相关计划。“它们很可能就是未来的新经济“独角兽”。”卢铁城表示,今年,成都将开展后备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遴选300家以上潜力企业重点培育,推动成为潜在“独角兽”企业,同时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提速计划,力争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0家。“我们还将遴选和授牌20家“成都创造”领军企业重点扶持,支持企业引进国内外顶尖专家型人才,开展品牌整合、创新平台建设,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等。”

市政协委员王永新:

遏制数据腐败

建立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成都要建立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可靠,助力高效政府的建立。昨日,市政协委员、市统计局局长王永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遏制数据腐败,将继续成为成都未来统计工作的重点。

要实现全方位遏制数字上的腐败,王永新提出要防范和惩治统计数据弄虚作假,构建严密的数据质量事前、事中、事后长效管控机制。具体而言,在事前预防中要明确各级各部门的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相关责任,完善统计违纪违法惩罚、公示、曝光制度,认真落实统计约谈和执法检查的“双随机”制度。

在事中监督中,要加强联网直报平台数据监管,强化统计过程痕迹管理和日志记录,加强数据关联审核和比对分析,加大重点领域关键数据监督力度,逐步引入第三方数据关联性审核。而在事后惩治阶段,要细化违规行为认定标准及案件移送规定。

除了杜绝数据腐败,王永新还提出成都接下来要与时俱进,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统计体系。

“要加快构建新时代现代化统计体系,要注重反映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经济建设成果。”王永新提出,成都要开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计监测,做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探索建立产业功能区、总部经济和创新生态链的统计监测体系。

除此之外,王永新还透露,成都接下来还将做好对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公共服务业的各项指标统计,关注文商旅体的融合发展情况。

针对成都正在大力发展的新经济,在王永新看来,成都还要加快完善适应城市新经济发展的统计监测体系,重点关注新经济六大形态涉及的行业,巩固“四上”企业新经济统计成果,会同产业牵头部门,适时扩大统计调查范围,力争较为全面反映新经济发展态势。

成都商报记者 叶燕 邹悦 辜波 尹沁彤

新闻推荐

市政协委员、成都明堂文化创意园创始人于侃建议: 发展文创产业 急需职业化人才和项目化奖励

市政协委员于侃建议:“人才,是每个行业发展的基石,这对于文创行业尤其重要。”于侃表示,除了挖掘顶尖行业精英外,职业化人才更能为成都搭建更多的专业团队,充分形成合力。他建议在蓉高校开设更多文化艺...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