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成都要做一个“会呼吸”的海绵城市 目前中心城区已建成82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桂溪生态公园
成都文化公园附近,西郊河畔的滨水步道上,如果把一瓶水倾倒在地上,采用透水混凝土铺装的路面便会像海绵一样把水吸收得干干净净。这些水进入净水收集系统后,可浇灌沿河植物和冲洗园区道路,反复利用。这只是成都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小小成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做一个“会呼吸”的海绵城市,是成都交出的一份答卷。
那么,什么是海绵城市?它的作用是什么?目前在成都推进得如何?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屈军介绍,目前,成都市中心城区已建成青龙湖一期、高新区桂溪生态公园等82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一个“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成都正在形成。
破解“缺水、内涝、水脏”三大难题
成都要变成“海绵” 借助自然力量迁移雨水
治水兴城,是成都上千年的历史传统。但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成都也面临着“水”的问题。
“缺水、内涝、水脏,是成都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原因。”屈军指出,2015年成都市用水量达到12.30亿立方米,相当于5个三岔湖,成都正面临着城市人口越来越密集,水资源却在整体减少的严峻现实。
另一方面,成都也和很多城市一样存在“内涝”问题。屈军解释,这是由于城市存在大量的硬质铺装,如柏油路、水泥路面,降雨时水渗透性不好,无法滞纳短期急剧增加的雨水,加上城市建设过程中排水设施不健全、不完善,排水系统建设滞后,自然水体破坏严重,水面率普遍降低,给城市排水造成了径流量增加、调蓄能力下降的双重压力。
此外,成都市中心城区点源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中心城区金河、御河等处还存在合流制溢流口,河道清淤不及时,初期雨水污染等问题都导致了城市水环境质量难以提升。
这些难题,成都正在通过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来破解。
“所谓海绵城市,就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屈军解释,海绵城市运用低影响开发理念,改变传统城市建大管道、以快排为主的雨水处理方式,借助自然力量排水,源头分散,慢排缓释,就近收集、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让城市如同生态海绵般舒畅地呼吸吐纳,进而实现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然迁移。
分区分类推进 结合生态系统、重大项目
海绵城市建设从三个方面着手
那么在我们平日生活的城市中,哪些能体现海绵城市理念呢?
屈军介绍,按照海绵城市理念、基于成都特有的地理和水文条件,目前有16种具体措施,如透水铺装、绿色屋顶、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立体绿化、蓄水池、植草沟等。他举例,雨水经过生态屋顶的收集过滤,汇流到下沉式绿地或蓄水池里;雨量较大时流入雨水花园,形成微型水景,补充地下水;极端情况下,再经过溢流井进入市政管网中。“道路也是地表径流的重要来源,雨水从道沿豁口流入隔离带、下凹式绿地,由卵石、炉渣、沙子构成的滤层就像海绵一样净化和储存雨水,多余的雨水流入附近的竖渗井和调蓄池。”
实际上,目前市民已经可以在越来越多的这种小游园绿地、城市道路、甚至是居住区内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成都的这些海绵设施。屈军进一步阐释,成都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分类分区推进,主要实施环城生态区海绵综合体、水系保护和修复、海绵型小区建设、海绵型绿地、海绵型道路工程这“五大工程”,以及高新区和天府新区示范区工程、方家沟和摸底河流域及府河沿线改造提升工程“两大示范工程”。
二是结合生态系统建设,强化城市海绵体建设。为加快实施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两山、两环、两网、六片”的生态系统,规划建设16930公里天府绿道,串联和带动生态区、绿道、公园、小游园、微绿地五级城市绿化体系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城区、全域分布的城市海绵体。
三是结合重大建设项目,落实海绵城市理念。结合功能区建设、新区开发、旧城更新、小街区规制、公共建筑、特色镇建设、城市路网和慢行系统、地下综合管廊等重大工程建设,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加快实施旧城改造,采用屋顶绿化、透水铺装等措施,提高排涝治涝能力。
解决“水”问题 让市民听到潺潺水声
中心城区82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已建成
屈军介绍,成都自2015年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以来的过程中,坚持新城区以目标为导向,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等为突破口。“我们梳理出了119个易涝点和89个易涝区,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并对旧城区中的雨水管网,包括检查井、雨水管渠进行排水设施优化改造,提高城市易涝区的排水能力,逐步根治旧城内涝现状。”
目前,中心城区共建成82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青龙湖一期、高新区桂溪生态公园、天府新区兴隆湖、天府公园一期、麓湖生态城一期、鹿溪河生态区等重大生态示范项目已建成。同时,圣灯公园、海滨公园、交子公园等一批海绵型公园绿地和小游园微绿地也已建成开放,新增公共绿地34.88万平方米,逐步实现“300米见绿、500米建园”,并建成了中环改造、三环路改造、府城大道改造等海绵型市政道路示范项目。环城生态区已完成“两湖、四湿地、六森林”等生态建设,初步形成约122.88平方公里的海绵综合体;城市水生态治理初见成效,四环以内城市建成区62段114.6公里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已完成并达到国家规定标准,锦江流域484个下河排水口排污问题已完成治理351个,肖家河、方家沟、金花堰等支流水环境综合整治已基本完成;天府绿道“两环一轴”示范工程全面开工,7.4公里西郊河工程基本建成。
“一句话总结就是,‘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屈军表示,海绵城市建设也能丰富城市水资源,解决城市河湖水系水资源缺乏的问题,使市民能够听到潺潺水声。“同时提升城市水环境,打造河湖水畔滨水景观,为市民创造景色优美、宜居宜业的绿色滨水空间,营造一个富有文化氛围的古蜀水都。”
成都商报记者 尹沁彤
新闻推荐
助推新经济 市政协委员、市科技局局长卢铁城:加快推进校院企地发展共同体
2018年,成都将重点抓好九方面工作。其中,持续加快发展动能转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被放在了第二位。对此,市政协委员、成都市科技局局长卢铁城认为,创新驱动发展,科学技术是...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