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 我们也吃成都的赖汤圆
◎ 温志航
漫步在成都总府街,路过赖汤圆门口,只见门庭若市,生意兴隆。抬头凝视,一尊魏传统将军题写的店招靓丽人的眼球,我心生敬意。这时,一股甜蜜的清香随风飘来,空气中弥漫着糯米的分子,诱人垂涎。我闻香止步,兴冲冲地跨入这家“中华老字号”。
年因月而始,食因形而美,大年初一吃汤圆,正月十五闹元宵,这是成都风俗。儿时爱吃赖汤圆,那是父母牵着小手进去吃的,那时小店设在现在的对门,与成都棋院仅一巷之隔,大约是总府街8号。没有豪华的门面,没有醒目的店招,一个门面的店铺,窄窄小小,几张小木桌,从早到晚,这里却集合了一大批国内外慕名而来的美食家。
小店内笑语喧哗,跑堂的吆喝声,伴着盘盘碗碗清脆的碰击声,好不闹热!9分钱一碗的汤圆端上桌,热气腾腾,直扑人脸。一碗四个,四种馅心,四种形状,小巧玲珑称为鸡油四味汤圆。其实,它又何止四个品种,它从开始的芝麻、洗沙,逐渐增加到玫瑰、冰糖、枣泥、桂花、樱桃等十多个品种。各种馅心的汤圆外形不同,有圆的、椭圆的、锥形的、枕头形的。至于那种品种能进入你的碗内,那就要看运气啦!一角钱一碟的芝麻酱再撒上白糖,更是锦上添花!我夹起汤圆在小碟内一滚,蘸食之,更是别具风味!汤圆入口,我细嚼缓吞,只感到细腻柔和,皮薄馅丰,软糯香甜。吃起来不沾筷,不沾碗,不沾牙。再慢慢品味,一股极其纯正的香味顿时沿鼻孔、食管、味蕾以及其它各种通关向全身弥漫,舌尖上的幸福感美哉!快哉!看着那小小汤圆,观之为之动容,白如玉,皮如绸,品之为之忘情,甜如蜜,细如泥,滋润甜香,油而不腻,齿唇留香,回味无穷,一道佳肴,流芳百世!
我的父亲是老成都,他边吃边唠叨起这赖汤圆的故事——
赖汤圆在满清光绪年间就有了,距今有百年历史,很不简单呀!老板叫赖源鑫,他本是资阳东峰镇人,由于父病母亡,他跟着堂兄来成都一家饮食店打工,后来,因为得罪了老板,被迫辞职。由于走投无路,他才找堂兄借了几块大洋,自主创业。从1894年挑担沿街叫卖汤圆,因为精选糯谷,石磨成浆,脱水为粉,粉子磨得细,心子糖油重,而保证了质量。他给自己暗定三条规矩:利看薄点,服务好点,质量高点。他起早贪黑,卖完午堂,赶夜宵,苦心经营,直至上世纪30年代在总府街买下铺面,坐店经营,才正式命名“赖汤圆”。 赖源鑫生意“发”了,不忘乡亲父老,为了报效桑梓,捐赠了150担谷子,作储彦中学的办学经费,在资阳传为佳话……
听着这平平凡凡的励志故事,我不得不对赖源鑫心生敬意。之后的半个世纪,我这个甜食爱好者不知多少次兴致勃勃地光临这里。我特别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小店迁至街对门,店堂装饰一新,墙壁上的宣传画和文字生动介绍了其创业和发展,并介绍了赖汤圆的特色,使其生意更加火红。赖汤圆早已名扬四川蜚声海外,30年前,我的弟弟曾在莫斯科的驻苏大使馆工作,每逢大年初一早上,时亦在莫斯科的朱德之女朱敏因我外公与朱德是至交,必邀请他去她家吃赖汤圆。22年前,我的挚友、辽宁散文作家于洪乔和文学评论家张启范来蓉,我带他俩去吃赖汤圆,两人品尝后赞不绝口。我后来又从邮局给他们寄去粉子和馅,让他们家人大快朵颐。我的表姐1950年代投笔从戎,在北京总后学院工作,每年春节,她不忘家乡深情,她说:“大年初一,我们也吃成都的赖汤圆啊!每袋心子比成都的贵一元!”话语中充满浓浓的川音川情。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英年早逝的川菜理论家、前成都市饮食公司董事长肖崇阳的一首诗:“吃饭最好年夜饭,看戏爱看大团圆,照相要照合家欢,小吃必食赖汤圆!”
新闻推荐
地铁调度员,大家既熟悉又陌生——他们是地铁列车运行的指挥官,同时也是列车安全运行的守护者。在成都地铁,调度有四个工种——行车调度员、电环调度员、维修调度员、信息调度员。春节大假期间,成都地...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