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棉花街 民国汽修一条街成都第一批公共汽车就在这里改造完成

华西都市报 2018-02-10 04:08 大字

成都第一批公共汽车就在这里改造完成 1951年成都的“长头式”样车。

解放后成都第一批公共汽车就这样在棉花街出炉。

□张建

上世纪80年代,成都的纱帽街早已是闻名于世的汽车配件一条街了。那时是改革开放初期,纱帽街仿佛是在一夜之间冒出了数百家汽车配件经营商。

在纱帽街北段,有一条与之垂直相接的街道,那就是棉花街。现在地图上是查找不到的,被成都蜀都大道形成后已全面覆盖。棉花街在上世纪50年还属于成都东城区书院西街派出所的辖区,而在民国时期呢,棉花街则是有名的汽修一条街了。

1929年

首家汽修企业落户青石桥

那时的汽车修理与汽车配件的供给,都是在汽修厂里一次性完成,况且,那时的汽车配件供给和采购是一件非常重大或难以获得的重要物资。在民国时期,当时成都人的记忆之中,棉花街是何等重要的汽修一条街。

在民国时期,棉花街形成了成都汽修一条街,但它却并不是成都第一家汽修厂的始发地。民国18年(1929年),也就是成都在四川开先河有了汽车运输业之后的第三年,原成灌马路长途汽车公司和成都华达汽车公司的技师郑悦亭和段津一,他俩慧眼发现,马路局和民营汽车公司们无力解决自身车辆的装配修理,于是集资400元,在成都青石桥租赁铺面,筹办汽车修理业务并选吉日,于民国18年(1929年)8月18日正式开办,给公司取名为“西方汽车装修公司”。

郑悦亭和段津一勇敢创办成都乃至四川第一家汽修厂,也是他俩应有的底气和本事。早在民国15年(1926年),成灌马路长途汽车公司和成都华达公司派人同赴上海,向美商怡昌洋行定购福特汽车底盘时,洋行就推荐两人担任此批车辆的技术人员,便于车辆入川后的底盘装配和维修。

有这样一段经历,经过三年修车技术积累,郑悦亭和段津一在汽修方面有了大量的实践经验。

西方汽车装修公司开业了,郑悦亭任经理,段津一任机务主管,并另雇员工三人,分别担任会计、采办、司库等职。公司开业后,规模虽小,却修车技术一流,业务十分兴旺,颇受当时成都地区汽车同业的欢迎,公司知名度迅速传播。由于郑、段两人修车业务精通,也惊动了外资汽车经销商。

1938年

成都已有汽车修理厂8家

民国18年(1929年)底,美商美信洋行专门派人与西方公司洽谈合作,并愿把汽车销售委托西方公司作为成都代办处,代销美制福特汽车以及同型汽车配件。由于有了福特汽车及配件的代销权,西方公司的业务更是日益扩大,如日中天,慢慢成了一家汽车修配的知名公司了。

西方公司开业三年后的民国21年(1932年),做汽车生意的外商洋行大量涌入成都,并直接经营汽车销售并办汽车修理部。由于西方公司资本小,维修设备也无法与外资外商竞争,终于在民国21年(1932年)底,被英商亚细亚公司吞并了。

这之后,成都的民族资本迅速补上其位,成都的棉花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被热爱汽车修理业的民族资本相中,成了汽车修理一条街了。据民国27年(1938年)成都发布的调查报告,成都已有汽车修理厂8家。民国29年(1940年),国民政府交通部颁布了《战时管制经销汽车公司、商行及修理汽车厂暂行办法》,其中对汽车修理厂、行有明确要求,其内容有“经营汽车修理厂、行应有主要修理工具及停放4辆汽车的厂房,并优先为军用汽车修理服务。”此办法也于民国30年(1941年)1月在《交通公报》上予以公告。

此办法出台,给予棉花街的汽修厂商们以巨大的压力,但同时也迫使他们为了生存而对汽车修理硬件和管理做了升级,以适合办法的要求。

这以后,棉花街上的汽修商不断重视汽车的规范维修和业务管理。从笔者收藏的数份棉花街汽修商家于民国时期开出的发票上看,其规范程度已远超一般想象。其发票均为制作良好的印刷品,发票上表格内容填写完整,讫章完备,科目齐全并粘有税花票,厂址地名一应俱全,其地址有棉花街58号的“云一铁厂”、棉花街江西馆内东首的“协记建中机器制造汽车修理厂”、棉花街50号的“新华车行”、棉花街43号的“顺昌五金汽车材料行”等等。

1952年

改造成都第一批公共汽车

成都解放后,棉花街的汽修业再一次做出了大贡献,那就是在1952年诞生了成都的第一批16辆公共汽车。

1951年3月,成都市政府建设局抽调公用科干部晋良玉等人去组建“成都市公共汽车筹备处”,并给予了硬任务,必须改造出一批新车,用于1952年7月1日开行成都公共汽车第一线。当时给予的条件就是基本建设费用26万元,并有价值11万元的旧货车47辆,其旧货车主要是美国的福特、道奇、吉姆西、万国、雪佛莱以及日本的丰田、尼桑等,其中有20辆车已经报废。

筹备处的车辆改造任务由副经理刘义允牵头,并带领黄宝坤、韩晋忠、郝松年、刘德宝等一批技术人员直赴成都棉花街汽车修理车间,用青刚木做车厢骨架,把美孚油桶敲平做车身蒙皮,那20辆报废车拆卸做改造配件,风风火火地在棉花街大干了一场,工作和吃住都在棉花街。

到了1951年底,市上又调来了红旗铁工厂的技术员惠志强来主持工作,从红旗铁工厂的汽修厂抽调一批技术工人骨干,使这支公共汽车的改造队伍如虎添翼。

当年末时,在黄宝坤这伙人手头已出了几台“长头式”样车,所谓“长头式”就是车辆引擎外前置那种。这时,筹备处专门请了当时的市领导郝德清书记和米建书副市长来指导工作,郝书记在现场提议搞“平头车”,就是引擎内置式,那样可多载客,也让公共汽车更具现代感。黄宝坤大显身手,靠着一把算盘,拿出了具体的整车结构设计和数据。车内座垫靠背全用牛皮绷制,车身外体喷了漆,打了蜡,还抛了光。到了1952年3月验收试车时,市领导还亲自乘坐体验,并带来了苏联专家参与鉴定。其评价就是“车不错,坐起来平稳舒服,结实耐用,美观大方”。

成都解放后,第一批公共汽车就这样在棉花街出炉了,它分有黄色车身和红色车身。这时,站在棉花街上向厂里望去,那红那黄相配着,真是一片喜气洋洋……

新闻推荐

把年货和温暖带回家 成都轨道交通为一线农民工买年货侧记

小年刚过,新春近在咫尺。就在狗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成都轨道交通集团建设分公司与中国建筑成都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联合组织了一场具有暖意融融、年味浓浓的“你买年货,我买单”爱心专项活动。2月9日...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