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阿富汗古代珍宝今日成博揭面纱 记者提前为读者探营 美!黄金王冠“开出”20朵六瓣花

成都日报 2018-02-01 06:33 大字

①黄金王冠

②宝石戒指

③短剑

今日,成都博物馆新年大展《文明的回响:来自阿富汗的古代珍宝》正式拉开序幕,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231件(套)顶级文物终于揭开神秘面纱,与蓉城观众面对面。昨日,在此次大展开展前一天,记者提前走进成都博物馆,带领读者抢先感受阿富汗古代珍宝的文化魅力。

4件黄金杯 是此次展览最古老展品

从运输、入馆到点交、上展,此次展览布展历时近一周,昨日进入收尾阶段。记者昨日在布展现场看到,工作人员正争分夺秒地设置展品说明牌,调试展陈灯光,维护展厅清洁。展厅内,大部分展品已在展柜中安置完毕,包括夺目吸睛的黄金王冠、“君主与龙”头饰坠件、小巧精致的阿芙洛狄忒,以及丘比特饰片等,静候惊艳亮相。

昨日,在策展人杜康、历史学家邵学成和成博讲解员的带领下,记者提前感受和了解这批来自阿富汗的古代珍宝。展览现场,一顶金冠熠熠生辉,十分抢眼。专家告诉记者,1978年11月,在“黄金之丘”(阿富汗蒂拉丘地遗址)6号墓出土了一顶金冠,疑似当时王妃所戴。这顶金冠极其华丽,横带用金片切成,上面装饰着20朵挂有圆形金片的六瓣花饰,每一朵花的中心镶嵌着绿松石,周围还环绕着一圈颗粒,再加上上百枚锤砧而成的树叶、圆形与三角形等形状的小金片,与细枝上串有的圆珠、松石,极其复杂地搭配在一起,呈现出一种镂空的层次感。这顶金冠在最大程度上利用了金的延展性,每一个小金片都薄如纸,只要微微晃动,缀片就会随之摇曳,金光灿然。

除了耀眼的金冠,在“黄金之丘”4号墓墓主头部还出土了一件树形步摇。这件步摇高9厘米,呈枝条盘曲的树木形,它除了系有可摇动的心形的叶子外,还在细枝上串有圆珠,这株生命之树与山羊模型一起组成了男性墓主的头饰,它和上述的金冠源于同一个文化传统。此外,各种“少女风”饰物——蝴蝶结饰物、心形饰物、玫瑰花形吊坠与宝石戒指、羚羊手镯、黄金琥珀项链等游牧民族王室的特色黄金饰品,也将亮相此次展览。

记者了解到,展览现场展出的来自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900年的4件黄金杯,是此次展览最古老的展品,虽然器形残缺,但黄金杯上的精美纹饰依然清晰可见。“这些纹饰中,带胡子的公牛形象显然是受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影响,而其他几何图案又是典型的中亚风格。”谈到黄金杯上的纹饰,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馆长穆罕默德·法西姆·拉希米曾这样介绍。这表明,早在青铜时代,文明的交流与互动就在古代阿富汗开始了。

远古时期

金器受到游牧民族青睐

此次展览上,为何有这么多黄金展品?专家向记者介绍说,中国人崇尚玉,西方人则崇尚黄金。在古埃及的文化里,黄金是“可以触摸的太阳”,而在拉丁文里,黄金则是“闪耀的黄昏”。远古时期,中亚草原游牧族群以金器炫耀其身份和地位,或赋予它们神力,成为与神灵沟通的圣器。

在那个年代,西方贵族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都爱用黄金来作为点缀,以显示身份的高贵和富有。尤其是游牧民族,更视黄金为奢侈品,将黄金镶嵌在马鞍上,装饰在衣服上,或佩戴在身上。这些在阳光下令他们浑身闪闪发光的黄金,让茫茫草原上原本渺小的自己,变得醒目起来,他们就在这闪耀的光芒中,寻找着自己的身份与地位。黄金不仅热力四射,而且不易损坏,游牧民族需要经常迁徙,自然更喜欢携带金器。

考古遗址文物

见证阿富汗厚重文明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历经百年,曾经拥有10万件藏品,然而大多数藏品在数十年的战争中不幸受到劫掠或毁坏。此次展览上的200余件(套)展品,就是在连年战火中幸存下来的珍贵藏品,它们来自阿富汗四大考古遗址:法罗尔丘地、阿伊哈努姆、蒂拉丘地、贝格拉姆,是阿富汗2000余年厚重文明的重要见证。展品中大量流光溢彩的金器、工艺精美的雕刻和玻璃制品,让人连连惊叹。

据了解,为躲避近年来阿富汗不容乐观的国内局势,这批文物不得不开启全球巡展之旅,10余年来从未归国。如今,这批顶级珍宝终于来到成都,向成都观众讲述阿富汗悠长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这些珍宝难得一见,赶快来成都博物馆看看吧。

本报记者 王嘉 摄影 谢明刚

新闻推荐

肺功能受损手术矫正有危险 老师教唱歌帮他们练肺活量 开给“天线宝宝”们的“处方”:歌是最甜的药

梁益建医生给患者送上新年祝福病房里,歌声一阵阵“天线宝宝”:脊柱畸形的小患者,他们牵引矫正需要长期佩戴“头盆环”——由钢钉固定的钢环,连接钢环的四根支撑杆高过头顶。“我想我们都一样渴望...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