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曾洪伟:与死神拔河的人 他只是市妇儿中心医院医生的一个缩影 他们的努力保全了一个又一个完整的家庭

成都日报 2018-02-01 06:33 大字

曾洪伟组织科室医生进行病案讨论

□邓晓洪 吴敏/文吴胤强/图

这是医院里最特殊的地方,两扇木制房门似乎永远关闭着,门沿上方写着“ICU”(重症监护室)。夜晚,字母上的LED灯散发出蓝莹莹的光,让这片区域更加静谧。

但静谧中却有种不为人知的紧张。ICU里住的都是疑难危重病人,或许就在某一个时刻,突然发生的状况会让他们面临生死考验。

在ICU里,死神在拖拽病人,而这里的医生又使劲拖拽回来,两者之间就像拔河。

曾洪伟,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妇产科ICU主任,他就是与死神拔河的人。他所带领的团队抢救的,是以产科和妇科危急重症为主的女性患者。

2017年,成都市的孕产妇死亡率降到4.66/10万例,创历史新低,且低于北京、广州、深圳等多个一线城市同一年度数据,达到欧洲发达国家的水平。作为成都市孕产妇救治专家组成员之一,曾洪伟带领团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被捆绑的周末

约曾洪伟做采访,是件不易的事情。一次遇到突发抢救,一次又是紧急会诊,最终确定下来,是在1月21日星期天下午。那天成都难得地出了太阳,全城的人都涌到户外,把身体舒展在阳光下。这天曾洪伟却在家睡了个懒觉,这样的机会对他来说像得到个奢侈品。

就在前一天,他赶回医院,指挥了一次抢救,整个周六,就在紧张中度过。

病人是个28岁的孕妇,几天前来孕检,门诊医生发现她血压特高,明确有孕高症,立即被收入住院,很快转到ICU,控制好后又转回普通病房。此病人在入院前两周体重从150斤增加到170多斤,“过度肥胖导致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快,她体内水肿是病态的变化。”若继续怀下去,生命风险非常高,1月19日,医生为她提前做了剖宫产,婴儿送入新生儿科,在暖箱里继续发育成长,而产妇又一次送入ICU。

进入ICU的病人有个特点,尽管一切生命体征都在严格的监控之下,但病情说变就变。20日早晨8点,护士在为她擦洗时,发现她反应不好,手脚力量差,立即通知医生。医生一看,两只眼睛的瞳孔都不等大了,有脑疝的特征。就在医生检查的时候,病人就叫不答应了,从昏睡发展到浅昏迷状态。抢救立即启动。

曾洪伟接到电话,仔细听医生将情况描述后,马上发出抢救指令:1、用甘露醇;2、做头颅CT;3、若呼吸不好立即做插管;4、跟家属和产科沟通;5、将监护仪记录调出来,从下半夜开始每15分钟一次查看……一边吩咐,他一边换衣服,噔噔噔冲下楼,开车前往医院。

“监护仪上的记录都没有显示出有问题,CT检查发现,病人全脑水肿,都形成脑疝了。”抵达医院,对症抢救已经展开,他请了产科、神经内、外科专家来会诊,其他专家也证实了他的判断:孕高症引起的颅内高压。他指导医生为病人进行脱水,“脱了5000毫升,颅内压终于下来了,双侧瞳孔对称了。”

准确说,这种病的名称叫“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 曾洪伟说,是一种很特殊的病,多见于孕高症妇女,“严重颅内水肿后,就产生了意识障碍。”如果判断不准确、抢救不及时,病人很容易丢掉性命,而这名产妇的生命,在曾洪伟与死神的拔河赛中被拉了回来。

在病人看来,发生状况,医生实施抢救,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医生的职业赋予了他们的职责,但很少有人知道,医生牺牲了很多原本应该拥有的自我。曾洪伟说,周末、节假日基本就是个概念,“随时都可能发生抢救事件,作为重症医学科主任、成都市孕产妇救治专家组成员,有抢救必须上,节假日也要待命,如果想离开成都,那就必须报院长批,什么时候走、什么时候回来都需要写清楚,还不一定能走得脱。”他说,基本上属于“被捆绑”的。

炼成最好的“拔河选手”

毋庸置疑,在整个成都市属医院中,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的妇产科重症医学科是最好的,有很多此前认为“必死无疑”的孕产妇在这里起死回生。能把濒临死亡的病人通过抢救拉回来是件了不起的事,但曾洪伟说,要做到真正了不起,其实是要做到尽量不让后面的大抢救事件发生,“在医学上,我们称之为“预处理”,就是能够预见风险点,有针对性地处理。这是需要历练的。”

曾洪伟从重庆医科大学毕业后,在内江一边当老师教外科学,一边做外科医生,1992年才辞掉教职专门从医,在医院分管急诊和ICU。这几乎是医疗上的两个极端:急诊要求在有限时间里对疾病做出准确判断,而ICU要求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把危重病人抢救回来。为了做好这两份工作,他除了外出进修了两年半外,还主动申请去各个科室轮转,目的是充分了解各种不同疾病的处理方法。那时他已经是副高职称,“科室主任的年龄都跟我差不多,我还在和刚毕业的医生一起轮转,但我知道我想做的是什么,一点都不觉得丢脸。”

有一个急诊事件让他深知医生的临场应变多么重要。一次他到距离城市40多公里的偏远山区出诊,病人是名乡村医生,有慢支炎和肺气肿,因为喘不过气了才拨打120求救。他赶到后,用听诊器一听,判断是气胸,可当时的救护车上设备很简陋,没有放气的设备,如果拉回医院抢救,病人恐怕会死在半途。他灵机一动,找来一个输液器、一个长针头,还有一个装满液体的输液瓶,将瓶中液体倒掉一半,用输液器连接到瓶内,然后用长针头为病人放了气,紧接着把病人转回医院。

就是这灵机一动拯救了那个乡村医生,“就地取材、打破常规,医生需要这种应急能力和应变能力。”他说,急诊和各科室轮转的经历成为他的一笔重要财富,从这段经历中,他学会了多角度去思考,“从这个病人身上还可能出现哪些问题?有怎样的办法去解决?”在市妇儿中心医院当ICU主任后,他经常拿一个病人的情况去考科室医生,让他们用发散性思维去发现问题,从而把可能发生的问题拦截在萌芽状态。

曾洪伟讲述了一个曾经遇到的典型病例:一个产妇,出血3000多毫升,发生了肾衰竭转到ICU。产科出血3000多毫升,算不上多,为何发生肾衰?他检查了手术记录后发现,因为出血,医生用了1500毫升代血浆,术中血压还没有起来时,又推了利尿剂,另外术中出现电解质,特别是钙的不足。他很快分析出原因:代血浆用多了会造成凝血障碍,出血超过2000毫升在没有血源补充的情况下,越用越出血;利尿剂是把双刃剑,可以保护肾脏,也可以损害肾功能,必须在血压起来后,肾脏有供血的时候才能用,否则会损害肾功能。找到原因后,他立即对症处理,化解了一场救治危机。

由此,曾洪伟提出对有风险的病人进行“预处理”:以前抢救失血性休克病人时认为要充分补血容量,而现在要适当;以前在救治中失血性休克病人血压要恢复到正常值,而现在是“控制性低血压”,因为在出血原因没有去除时血压越高出血越多;以前术中要补足液体,而现在是液体补充到血压等达到一定值后要控制性输液,因为输得多、出得少,在抢救后期没有减排会导致肾、肺、肝等脏器的损害……

曾洪伟带领团队对病人采取的种种“预处理”手段,不仅保障了病人的安全,更是避免了很多后续抢救的发生。

救人一命的成就感

在市妇儿中心医院,“预处理”机制作为一种先进的理念,不止在ICU实施。曾洪伟说,如今在孕产妇死亡中,出血仍是排在第一位,“虽然从以前的50—60%降到了如今的30—40%,但出血导致的死亡依然是第一位。”而在出血原因中,前置胎盘和胎盘植入又排在第一位,“国家二孩政策实施后,很多产妇头胎是剖宫产的,这就增加了前置胎盘和胎盘植入的风险。”

为了干预出现产妇大出血,市妇儿中心医院制定了严密的跟踪措施——一旦孕期保健中查出有前置胎盘或胎盘植入的,立即纳入跟踪随访,在34至35周的时候就进行剖宫产,以避免大出血事件的发生。更为关键的是,市妇儿中心医院掌握了针对这个病患群体的“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让前置胎盘和胎盘植入的手术出血被普遍控制在1000至2000毫升,从而很好地解除了生命警报。

然而,技术的发展和理念的变化仍不能完全阻止危险的发生,作为成都市的产科急救专家,曾洪伟仍常常奔赴在市内各地参与重大抢救的路上。

本报曾于2017年10月12日刊登一篇题为《全城大抢救:为了一个产妇的生命》的报道,被抢救者是名41岁的产妇,在武侯区第三人民医院,她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羊水栓塞,市产急办先后调集了10多名专家参与抢救,而曾洪伟便是其中之一。那天,他在手术室忙碌了一天,和其他专家一起,将类似于飞机失事事件一样生存概率极低的产妇拯救回来。

去年11月和12月,双流妇保院和双流中医院先后出现两例大出血产妇,曾洪伟接到市产急办派遣电话后迅速抵达现场展开抢救。“很多抢救都发生在半夜,我必须像消防兵一样,快速穿好衣服,脸都没时间洗,就迅速赶过去。”他说:“外出抢救,还不敢开车,因为在赶到之前,一路上都要不停打电话了解情况、指导医生如何抢救,有时还要联系急救药品。”

就像一个拔河选手,曾洪伟把一个个在死亡边缘徘徊的病人从死神手中拉回来,而自己的生活却因为抢救被割得支离破碎,“我半夜起床去抢救病人,爱人被吵醒就很难入眠,非常痛苦,但这就是我的工作,没有办法。”

不过曾洪伟总是沉浸在救人一命的成就感中。3年前,一名患者被他抢救回来,该患者的老公对他说:“只要老婆在,家就不会散。”这句简单的话,让他内心产生了极大的触动,“我们所做的,不仅仅是在救一个人,而是在拯救一个家庭。”他说,那个病人的老公事后用车拉了30份当地产的豆瓣和大头菜,非要送给ICU的医生和护士,人手一份,“虽然那些东西不值多少钱,却是病人及家属的一片情谊,让我们很感动,觉得为病人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新闻推荐

成都经开区汽车产教联盟召开年会

1月26日上午,由龙泉驿区政府倡导、龙泉驿区教育局主办、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和成都汽车职业技术学校承办的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产教联盟(2017)年会在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据悉,联盟旨在以...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