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留美硕士儿子长文控诉”的父亲:照着书来还是没有教育好
王猛写给父母的决裂信在网上引发广泛讨论。 成都商报 图
日前,成都商报刊发了独家报道《北大留美硕士万字长文 控诉父母“控制与伤害”》《父母不解儿为何决裂 望儿回归重建亲密关系》,80后北大高材生王猛(化名),曾是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还是美国排名前50大学的研究生,却从10多年前开始不再回家过年,6年前与父母决裂。近日,他写下万字长文,控诉父母在其成长历程对他充满“控制”的爱。而他的父母,昔日的50后大学生,面对儿子的远离与决裂,却不知道为什么……
报道刊发后,引发了网友大讨论,成都商报及时梳理了网友评论和质疑焦点,邀请国内多名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共谈父母教育,会诊让这个家庭走向决裂的儿子口中的“过度关爱”,力促双方和解。
话说到一半,王父的声音突然变小了,眼泪滚滚而出。再次面对成都商报记者,在谈论儿子王猛(化名)的过往时,他没能控制住情绪。
他说,当初儿子寄回心理诊断报告后,他“不以为然”的回信并非对儿子的忽视,儿子在外地,他鞭长莫及,“只能乞求苍天还我儿子一个健康的心灵。”甚至在儿子选择决裂时,他也只要儿子觉得好,就行。
他反思在教育儿子的问题上,“过于乐观和自信”,认为很多事情在多年后都会过去,忽略了儿子的“不一样”。他也困惑,在“过于关爱”和“放手”之间到底该如何平衡呢?
感受
担心儿子其他交际圈受到影响
1月29日晚,下班回家的王父直到第二天凌晨1时许才睡去。他一页页浏览着网络上网友们关于王猛报道的留言,希望了解儿子的“控诉”在网友心中的看法。网友会说什么,他心里早有预判,“理性的,感性的,说他有问题的,说父母有问题,或者表达自己也有类似经历的……”
其实,白天上班的时候,单位一个年轻同事就曾在他面前讨论儿子的新闻——北大的留美研究生,12年春节都不回家,还拉黑了父母,这有些不像话了,不管怎么说,父母为你付出了这么多啊。听了同事的话,他并未多言。
回到家后,王母也开始说起这件事,因为家里亲戚给自己转来了报道的链接,她觉得这让她很没有脸面。她有些搞不懂儿子到底是要干嘛。王父在一旁安慰,“有啥呢,豁达一些,何必在意这些。”
看了网友的评论,王父也有自己的感受。“一是要表达感谢,感谢网友们的关注,让这件家事有了社会讨论意义,当然包括网友对我们关系的关心。”他说,“也有感动,比如网友提到的,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是说替孩子把什么事都办了后他就会感激你,过头了就会适得其反,只是自己盲目自信了。”
他也有担心。王父认为,儿子性格里带着偏执,情绪也容易在起伏中发生变化,除了父母这里,他担心儿子在其他圈子中的交际也受到影响。
落泪
乞求苍天还儿子一个健康心灵
王猛和成都商报记者联系时,极少用打电话或者微信的方式,他优先选择是通过发邮件,哪怕只是发一张图片。王父说,他们从小教育王猛的方式没有打骂,而是当年很流行的一个方式:“谈话”。只要王猛犯了错,他就会告诉儿子,晚上或者明天什么时间要跟他“谈话”。
“大概从他2岁的时候开始吧,我们就用这种方式跟他沟通。他知道谈话意味着他可能犯了错,父母要跟他分析一下某件事情。即使我们轻描淡写地聊天,他也会一直恐慌。在谈话之前,可能一天都在处于恐惧之中。”长此以往,王猛和父母似乎习惯了多用邮件沟通的方式,平静、克制又可以进行深思熟虑。
也有情绪爆发的时候,比如王猛发来决裂信的那天。王父说他回信中也几乎“骂人了”,但他又经过慎重考虑,仔细看了想了儿子发来的每一句话,在之后的信件中,语气缓和了许多,甚至同意儿子提出的“三不政策”(不回家、不见面、不交往)。“我当时真是含着泪写的回信,我只能乞求苍天……”话说到一半,王父的声音突然变小了,眼泪滚滚而出,“我只能乞求苍天还我儿子一个健康的心灵。”
在王猛的文字里,当年在寄回自己的心理诊断报告时,父亲显得不以为然的回应让他难以接受,甚至有些愤怒。的确,回信里,王父一方面接受儿子可能“生病了”的事实,但也对国外专家的诊断表达了质疑。但王猛可能并不知道,看似“冷漠”的父亲其实对儿子的心理问题已经上了心。
他下载了大量关于心理学方面的电子书,希望了解儿子的病情,甚至了解了很多对心理恢复有帮助的食物。怕刺激儿子,在儿子选择决裂的那刻,他选择了接受。当时儿子想要决裂的一个理由是,曾经的诊断建议提到要切断曾经对他造成伤害的家人和环境。“如果这样可以让他快乐,也好。”说完,王父的眼泪落下,五味杂陈。
思考
哪来“早知道” 又怎么会“早知道”?
提及重新思考和儿子为何走到如今这个地步时,王父承认忽略孩子先天特点是他们很大的失误。在这个失误之下,导致一连串忽视孩子情绪的行为发生。“现在回想起来,没有顾及重视王猛的先天特点,的确是我们父母的问题。”
王父说,以前总觉得孩子的一些负面情绪,生气、愤怒都无大碍,过几天就会好的,孩子也许就忘了。但没想到儿子会一直记着,这也是他反思自己的另一个方面,盲目自信和乐观。
“我想他生几天气、嘟囔几天嘴,这事就过去了。如果早知道我们的一句话一个脸色会给他带来这么大的影响,那绝对不会那样做。但哪来“早知道”呢?又怎么会“早知道”?”说到此,王父有些无奈,他觉得没有一本书、一套理论会把教育孩子的方法和问题讲解全面,每个孩子和家庭情况都不同,不可能用一种方法教育到底。那至于应该怎么做,现在看来,孩子已经三十而立了,也无法再对他进行塑造。
王猛30岁生日那天,虽然当时他已宣告和父母决裂,但王父仍给儿子郑重地写了封邮件,祝他生日快乐,也恭喜他三十而立。“我不认为和父母关系僵化了,就是他人生的一个失败。这可能只是他生命中的一小部分,而且随着逐渐淡化,这件事在他心中占的比重会更小。”面对儿子的决绝,王父说自己只能接受,反而更担心儿子如何跟同事、朋友相处,会不会把跟父母的相处方式也用在其他人身上。不能通话、见面,甚至邮件也不回复后,王父和妻子只能远远地担忧,担忧儿子是否会在事业和生活上遇到困难,没有了跟父母倾诉的途径,儿子会怎么排解和调整自己。
困惑
“过于关爱”和“放手”如何平衡?
去年国庆,王父给儿子发去了一封邮件,期望能够跟儿子聊一些感兴趣的话题。那次,儿子回复了邮件,“我喜欢的话题知道该给谁说”。尽管言语依然带着强烈的情绪,也似乎并不悦耳,但王父觉得这或许可能是一个重新恢复联系的机会。
然而,儿子很快就泼了冷水,“你别以为我回复了邮件就能怎么着。”怕刺激到儿子,王父没再强求,“但至少从侧面知道了他的状况。”
其实,这也是王父的一种困惑。“再次的问候,或许会让他觉得又要怎么怎么样了,但不问候,感觉又是另一面真的不管不问。”王父觉得,在“过于关爱”和“放手”上并不那么容易达到平衡,“也没有一个标准。”
“怎样避免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这是大部分人没有关注和思考的,也是做父母做子女都难把握的。”王父说,“就是过于关爱和放手之间,容易相互掩盖,过于关爱后势必难以放手,放手后又容易让孩子觉得不够爱,就像他(王猛)这件事上。”再者,“同一个孩子换一个父母,或者同一个父母换一个孩子还会怎么样呢?”
王父说,自己在儿子出生前,就已经研究和了解一些胎教方面的东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也有阅读教育孩子方面的书籍,那个时候已经算是很前卫的了,作为父母并非不重视孩子的教育。可现实是,“照着书来还是没有教育好。”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到底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成都云公益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傅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最近在朋友圈流行的游戏《旅行青蛙》就可以带给父母一些启示。“就像游戏中一样,你需要做的并不多,就是为青蛙收割三叶草,让它能远行,至于它会到哪里,好久回来,会带回什么礼物,交什么朋友都不是我们能够干预的。”
“现实中的孩子就像那个青蛙一样,它会自己吃饭、看书、写日记、睡觉,但你都只能看着。“傅艳说,“其实父母要做的就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他们全力支持,在需要鼓励或者取得成绩的时候,为他们在一旁默默地鼓掌就行了。”
(原题为:《成都商报再访当事人父亲 浏览网友评论至凌晨 落泪盼儿心灵健康》)
新闻推荐
春运工作涉及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1月29日记者从省交通运输厅获悉,2018年春运将于2月1日正式拉开为期40天的序幕,为让旅客便捷出行,各客运站、高速公路服务区将开通多种便民服务。“麻烦把身份...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