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八旬老人的“摄影遗产”

华西都市报 2018-01-30 05:59 大字

20多年来,曾绵森先后买了6台相机和几只镜头,他手里这只是1997年在香港购买的。

手捧《我的眼中世界》老人收获满满的幸福。

老人作品《德国小镇湖畔》。

家里的客厅,挂了不少老人满意的作品。

60多岁退休后,老人才自学的电脑。

成都大爷曾绵森65岁才第一次出国,20年时间里他走遍了除非洲外的四大洲34个国家。“我有两个儿子,我们这辈人都是靠工资吃饭,没能给他们留下什么遗产。我能留给他们的就是这本书,让他们看看老爸是怎么度过幸福晚年生活的。”曾绵森在85岁生日即将到来时,特意制作了一本画册《我的眼中世界》,作为最好的礼物留给两个儿子。

由于工作原因,曾绵森年轻时经常出差,每到一个地方他都喜欢留影,时间一长也想有一台属于自己的相机。1990年,在日本出差的儿子花2000元给老爸带回来一台尼康50相机。这台几乎花费了儿子大半年工资的单反相机立刻成了他最心爱的宝贝。20多年来,老人家先后买了6台相机,不过如今还是爱把尼康50拿出来把玩,“这是儿子送我的,感情不同呀!”。

“世界那么大,我也想去看看、去摄摄影。”这是曾绵森多年来的一个梦想。怀揣了65年的梦终于在1997年成行,这一年春节,他第一次踏出国门和家人到了泰国。短短几天,他就拍摄了近20个彩色胶卷,回到成都的第一件事不是洗澡休息而是直奔红照壁的春光彩扩店。“没亲眼看着胶卷冲洗出来,我的心始终是慌的。”他说。

20年时间,34个国家,这样的旅途听起来浪漫而又充满诗意,其实曾绵森的海外旅行摄影路充满了艰辛。每次出行,老人背的行头就是几十斤,相机、镜头、脚架、胶卷、数据卡一样不能少,其他东西能少带的就尽量少带,为了摄影,他还给自己定了个规矩——出国不买任何东西!去了34个国家硬是没带一样东西回来,“没办法,背不动了!真要感谢家人的理解,每次出国回来他们从来不找我要礼物。”说起这些,老人蛮是愧疚。

语言不通是曾绵森每次出行的最大障碍,他只能选择跟团出游。每次出发前,有三项准备是必备的:一是体检,确保开心而去、平安而归。二是器材准备,清洗相机,带好角架。多年前还是拍摄胶卷,老人有个习惯,一个国家最少要拍10卷,有一年他去西欧10国游,硬生生在旅行箱里塞了100个胶卷。三是资料准备,每次出发前他都要在书店或电脑上查找收集有关景点资料,对旅行线路做到心中有数。

“我在国内就做好了线路规划,一下车大家还在听导游讲解时,我就跑到前面开始拍照片了。”当然,曾老的这种“无组织无纪律”也给他带来过一些教训。参观梵蒂冈博物馆时,由于准备不充分也没听取导游提醒,到了博物馆门前才得知不准携带相机和三角架入内。最要命的是这里没有个人贵重物品寄存点,要想入内参观,只能把相机和镜头放在空荡荡的验票大门地上。放还是不放,老人硬是纠结了半天,才麻起胆子把相机放在地上跟随大部队入内参观。“进去看的时候心完全是慌的,一直担心相机被人拿走……”10多年过去了,老人说起来仍心有余悸。

在北欧6国丹麦的行程中,乘大伙还有半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曾绵森又想再多拍点照片。停车场的远处几座尖顶式教堂在夕阳下泛着金光,显得特别漂亮,兴奋的他扛着脚架、背着相机一头又扎进了创作的世界,全然忘记了时间。等导游找到他的时候,已经整整耽误了全车游客40分钟的时间。

“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出门在外,好多留学生都帮过我。”在威尼斯水城,相机快门失灵,一名中国留学生帮他找到尼康维修点。从美国转机加拿大温哥华,一名北京留学生把他送到了登机口。在夏威夷拍摄“草裙舞”,留学生帮他解了语言不通的围,避免被没收相机还顺利拍摄了满意的照片。

在华西都市报123好友节的日子里,老人特意送来了一本他的画册希望转赠给其中一位读者,祝愿所有的读者节日快乐。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谭曦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成都亮出2017年“成绩单”

制图/杨仕成1月29日晚,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2017年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经四川省统计局审定,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889.3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高于全国1.2个百分...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