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花海庄上”行 西区“康养+农业”的生动实践

攀枝花日报 2018-01-25 07:15 大字

游客在花卉大厅观赏、选花。□本报记者周越特约通讯员张儒溟文/图

深冬的西区庄上,青山绿水花草香。

1月19日,丽新花卉产业园“好花好生活”花卉展示大厅前,鲜红的报春花、黄黑的三色堇、橙红的金盏菊、微粉的虞美人在阳光下竞相绽放,让人赏心悦目。走进大厅,濛濛的水雾使空气清爽而湿润,一眼望去,红掌、蝴蝶兰、竹芋、凤梨、姜荷花等多种盆花色彩缤纷,争奇斗艳,生机勃勃。众多游客正在观赏、选购。

“花海庄上”,是西区打造旅游新村,推进“康养+农业”发展的样板。如今,这里已建成6万多平方米的现代化智能温室大棚,现存盆花80多万盆,花卉远销昆明、成都、贵阳、重庆、西安、北京等城市。

政府支持,科技支撑,产业出彩

今年的西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依托丽新园艺花卉基地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民宿,打造田园综合体。其实,“把丽新花卉产业园打造成西南地区重要的高档盆花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是西区区委、区政府近年来一直没有松劲的目标,更是围绕“阳光”主题,推动“康养+农业”发展的高度契合点。

丽新园艺公司的负责人之一任南介绍,花卉产业园于2012年5月开工建设,2013年1月开始对外销售产品。如今公司已步入稳定发展阶段,培育出的花卉品质高,不仅在本市热销,还很受外地客户青睐。

西区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14年6月,丽新园艺技术有限公司承担的《高档盆花生产集成技术应用及产业化生产》项目通过市级科技成果鉴定。该项目设计的高位通风新型节能温室、水处理循环和有害元素脱除设施,筛选出的红掌营养液配方、竹芋无土栽培基质配方,在攀西干热河谷地区均属首次;申报专利3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项,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2016年底,该公司通过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成为西区农业科技型企业中首家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的企业。

2017年,西区在四川省“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的支撑下,围绕培育壮大“康养+农业”,以丽新花卉产业园为试验示范基地,承担实施《智能温室盆花产业化生产示范》项目。到年底,建成5184平方米环控智能温室;引进鸟巢蕨品种5个、姜荷花品种7个,筛选出适宜本地区生产的鸟巢蕨品种4个;申报专利7项,授权专利4项,1项成果荣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开展技术培训21期,培育乡土技术人才50人;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岗位70个,带动项目示范区旅游业发展。

新产业带来的变化:农民变成技工

西区结合庄上民俗、区位、交通优势,打造花卉基地,建设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上重要的过境旅游景点,成为攀枝花市独具特色的“西大门”代表景点。而作为攀西规模最大的室内花卉生产基地,丽新花卉产业园成为庄上旅游新村最大亮点——花卉观光旅游和体验,实现了一三产业良性互动,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当地产业调整、农业科技普及和农民增收。

从事花卉生产管理的当地村民胡继秀说,天天和花打交道,心情特别好,更安逸的是肤色都白净了。“我们这个花不是随便乱养的,必须科学地进行肥料配比、水量控制以及对温度、光度的掌握。”胡继秀2013年3月来到丽新园艺花卉基地上班,这些专业的术语如今已能脱口而出。“如果没有新村建设,不发展康养业,我可能永远都只会喂猪、种地,当一辈子的传统农村妇女。”胡继秀说,新村建设中,她家6亩地进行流转,前三年每亩1300元纯收入,随后每三年收入递增10%。在她的印象里,新的产业发展对她的最大好处就是终于不用那么劳累了,收入还提高许多。“以前种地一年的现钱就只有四五千元;现在我每个月除去600多元的保险,还能拿到2000元左右。”

如今,在新产业带动下,庄上村已有70个农民与胡继秀一样,成为了产业工人,每人月收入2000至5000元不等。

新闻推荐

高水平办好成都学院 努力打造一流的城市名片 罗强到成都学院现场办公

本报讯(成都日报记者黄鹏)昨日,市委副书记、市长罗强前往成都学院现场办公,协调解决学校在高水平办学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快推动成都学院中国-东盟艺术学院、新华三IT学院建设等前期重点部署落地见...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