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成都,学什么? ■孙增贤
城市是人的城市。人有样貌,有气质,城亦如此。而且,什么样的人成就什么样的城,城的气质某种程度上也是这座城里人的气质的集中呈现,譬如成都。
成都是座什么样的城呢?近期《半月谈》刊发的文章《成都,是什么样的“都”?》将成都的“成长密码”归结为“包容友善、乐观坚韧、创新迭出、开放共享”,共16个字。细读全文,深以为这就是成都的气质吧。
成都,一座2500多年未曾更改过名字的城市,从历史深处一路走来,在新的时代与时俱进、拔节生长。文章列举了成都的饮食、成都的人才储备、成都的街巷文化、成都的城市管理、成都的休闲文化、成都的工业发展等等,都渗透着这个城市的大气和包容,不拒外来产品,更不惧外来文化,一切外来的,只要对成都发展有益,对市民生活有利,都会被加以吸收,既推陈出新,又继承发展。
文章中这样描述成都博物馆的东汉陶俑,“它头扎布巾,立于石墩之上,上身赤裸,单脚跃起,左臂环抱小鼓,右掌似在挥舞鼓槌,满脸堆笑,咧着大嘴,一脑门皱纹,身体的每一个毛孔似乎都在笑。”简洁的这几句话,表明了成都人生生不息的成长活力。成都因为地理位置,多灾多难,也因为地理位置,有更多选择机会。成都的市民按照城市发展的需求,因势利导,积极作为,挖掘成都人文地理特点,按照供给侧结构需求,发展第三产业,使成都的一二三产业均衡发展,使成都三类产业各有所长,各有偏重,有力地促进了城市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去过成都的人对成都的慢生活印象深刻,其实,在快与慢、旧与新的辩证法中,成都既守住了川戏、蜀绣、盖碗茶,又能慢工出细活,以工匠精神设计和制造歼-20、C919、高铁……这,最能体现成都敢为人先的精神。成都不论从科技创新、工业革命,还是到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似乎都走在了西安的前面。成都的发展,不仅政府在积极引导,主要是有一批能够领悟政府意图、能够贯彻政府决策、能够引领人才发展的管理者、先行者和对城市格外爱护的守护者,这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决定因素。
仔细研究会发现,成都人走到哪里,都不会丢掉成都的文化,并始终弘扬成都的文化。成都人保留记忆,但绝不盲目继承,而是在扬弃中推陈出新,共建共享。正如对成都人的描述“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一样,成都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成都人有自己的处事原则,这些才是成就成都人的文化和基因。
知道了成都是一座什么样的“都”,才能更好地认识成都,学习成都,赶超成都。学成都,我想,我们应该学习她的大气包容的气质、精心发展的理念、敢为人先的精神和传承文化的品质。
新闻推荐
“宝粉”三百亿元打水漂 “钱宝网”实际控制人张小雷为自首准备了三年
据新华社南京1月20日电(记者白阳、朱国亮)“因违反国家相关规定,采取借新还旧的方式向投资人吸收资金,目前已无法兑付本金利息。”2017年12月26日,钱宝网实际控制人张小雷来到南京市公安局写下一纸声...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