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构建“低负高效”课堂 促进师生蓬勃生长成都市棕北教育集团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聚焦内涵发展

华西都市报 2017-12-15 05:59 大字

成都市棕北教育集团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聚焦内涵发展 第21届校园文化艺术节

澳大利亚St Leonard\\'s College学校一行27名师生到棕北交流

12月6日,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第六届高质量课堂展示活动”棕北中学分会场上,棕北数学老师张容华讲授的“二元一次函数”获得了该项比赛的特等奖。这一活动也拉开了棕北教育集团一年一度的教育研讨月的帷幕。一直以来,棕北中学坚持“以人为本,面向未来”的办学理念,“既关注师生现在,更关注师生未来”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12月15日,成都市棕北教育集团第22届教育研讨会隆重举行。今年的主题聚焦“高质量课堂”,研讨制定棕北中学高质量课堂标准,探寻高质量课堂构建的策略和路径。

多元融合,构建“低负高效”课堂

棕北中学本是一所小区配套的学校,经过21年的持续发展,现已成为一所“文化深厚、学养丰富、品质优异、特色鲜明”的优质教育品牌学校,成为教育界一张靓丽的名片。学校迅速崛起,与学校聚焦内涵发展,着力质量提升密切相关。

张容华老师之所以能够获得特等奖的殊荣,源于棕北中学建校以来一直坚守高质量课堂的研究。她执教的这堂数学课,“二元一次函数”这个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是重难点,学生根据导学卡提前预习。课堂上除了老师在关键时候的点评之外,学生是主角。每六名学生组成一个共学小组,组内还分为三个互助小组。小组内以“师徒”相称,凡是涉及到重要的知识点,组内进行讨论,“徒弟”与“师傅”互相讲解,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模式在棕北中学成为常态。中国教科院课程教学研究所副所长王鑫对此评价,张容华老师真正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将学生置于课堂的核心,意味着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学习者为中心”正是老师向课堂要效益的重要抓手。

棕北中学构建“高质量课堂”的路径还有很多,特别是“互联网+”与课堂的融合,更是为提高课堂效益提供了技术支持。学校引进了人工智能综合评测学习系统,这是由中科院院士、数学家张景中及清华大学团队研发,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度应用,使教学方式发生改变,完全打通教、学、测、评、练五个环节。第一时间汇总答题错误,自动推送针对性练习,将教师从繁重的批阅作业中解放出来,实现精准个性化教学。

该系统荣获中央电教馆案例评比全国一等奖。高效课堂的构建,减轻了学生负担,节余出更多时间,为棕北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时间保障。

作为成都市首批未来学校,棕北中学在“多元融合,构建高效课堂”方面还有更多的探索。数学特级教师刁祖德领衔的差异化教学研究成果《天府前沿》风靡蓉城。棕北牵手北京“101”教育驶入信息化课改快车道,让更多的学生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平台。数学名师颜泽忠在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作《基于“乐学一百”大数据在线教育平台的应用与思考》的主题报告,阐述棕北“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多管齐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建校伊始,棕北中学就提出了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相对稳定而又充满活力、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需要的一流的师资队伍。时至今日,学校已培养出四川省优秀教师、成都市特级教师、成都市学科带头人等名师优师151人,占教师总人数的75%。教师专业发展之所以如此迅速,正是因为学校在“求实、求精、求活、求新”的棕北精神引领下,秉承“一年入门上路子,两年过关显特色,三年有为成骨干,四年成为学科带头人”的教师培养目标,引导教师把人生价值与献身教育统一起来,一个“比思想讲风格,比协作讲团结,比贡献讲成绩,不讲报酬,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的良好风尚已在棕北中学教师队伍中形成。

21年来,棕北中学为教师成长搭建了多种平台,以业务上的培育为关键,以情感上的温暖为桥梁,通过开展“教学标兵”、“教学能手”、“优秀育人工作者”等年度评选活动,设立教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海归教师工作室等,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舞台。同时,为提高课堂实效,要求老师做到“三求”,即:

备课求细。学校对备课作出了具体的要求:一周两次集体研修的机会是备课组的常规项目。集体备课对当周上课教师提供的教学设计进行研究,同伴互助。当周授课教师在集体备课后进行修改然后上课,再进行评课议课。因此上课专题的统一性就将以往比较零散的教研活动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上课求活。学校要求教师上课时抓好学生兴趣的激发,及时捕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机会,并且要灵活、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启迪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要求教师抓好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严格控制作业量,原则上基础学科(语、数、外)除课堂训练外,可有适量的课外作业,但学生每天的课外作业总量不得超过90分钟,非基础学科必须课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布置作业要做到“三要三不”:一要少而精,不要机械重复;二要因材施教,不要一刀切;三要宽松灵活,不要在节假日布置作业。

评课求实。开展听课、评课、说课活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项十分有效的措施,学校建立了听课奖励机制和评价机制,鼓励老师之间相互听课,特别是“老带新”师徒结对,学校在立足整体发展的基础上,重点突出“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两类教师群体的培训工作。开展了过关课、转转课、研讨课、优质课、示范课、公开课等“六课”活动和各类培训活动,涵盖了师德修养、学校文化、学科教学专题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开展上述工作,学校教师教学水平显著提高。参加本次研讨活动展示的庞君彬竹老师说,“通过听课,每个老师都能够在其他老师的课堂上找到灵感,这是自我思考的过程。”

王琳老师是新加盟棕北大家庭的教师,她说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师傅对她的帮助,细致到对课件PPT的颜色也会进行指导,这年轻老师来说,师傅就是一本百科全书。

按照建校之初确定的“专业引领,主动发展”的原则,学校大力建设校本培训平台,通过引领、示范、辐射的方式,丰富培训形式、深化培训内涵、提升培训效益,不断探索与完善教师培训机制,逐步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团结有为、求实创新”的教师队伍。

课题驱动,引领学校高位发展

学生成长了,学校发展了。其背后的支撑是一所强大的学校。课题的驱动,引领了学校的高位发展。

参加本次研讨活动的张萌老师说,相比她多年前刚入行的时候,现在的课堂“活了”,原来的考试更重视对知识点的考察,而现在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仅是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更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这正是参与未来竞争所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

课堂能够活起来,源于学校的“项目研究驱动教师自主发展”,学校开展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教方式变革”的实践研究,致力于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建设,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课堂,以备课组和自然班为单位,围绕“学与教方式变革”,从班级管理评价体系和学科课堂教学实践角度,积极指导备课组教师团队和班科教师团队开展项目研究工作,以研促训,研训结合。学校逐步形成了“学校有龙头课题、教研组(备课组)有小专题、教师人人参与微型课题”的校本研究体系。

棕北中学坚持了21年的的劳动服务研究课题——《根植核心素养的初中学生劳动课程体系》荣获2017四川省政府教学成果评比二等奖,《人工智能学习系统》也荣获全国一等奖的殊荣。

校长观点:

只有眼中有人,方能谈坚守人本教育

棕北教育集团校长丁世明

如何坚定信心,奋发有为,办一所让师生热爱、眷恋的学校?如何“育关键能力、办品质教育”?“人本课堂”就是一个重要的抓手,这是基于棕北中学“以人为本,面向未来”的办学理念,不仅关注师生的现在,更关注师生的未来。传统的课堂以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这样大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导致课堂沉闷,缺乏创造力。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棕北中学一直深化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课堂,通过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促进学生最优发展,最终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转型重建人本课堂,离不开有效的教学管理和教师专业水平支持,为此学校以“提质增效”展开了教学管理和教师发展的变革之路。坚持人本走向,开发课堂智慧,探索“1345”深度教学模式,释放课堂动力与活力、潜能与效能,提升教学水平与品质,赢得学生全面素质和个性素养生动活泼的蓬勃生长。教师教学观念与境界、能力与水平向着适应现代教学需要大幅度转向提升,释放了专业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开启了教师人生的新境界。

教育,让生命与使命同行。带着这样的教育追求,我们拟通过对学校课程建设的改进,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课程观、质量观(人的质量、生命的质量),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力争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出名师育英才。

棕北人将继续秉承优良传统,不断创新学习,适时总结反思,上下一心、远近同筹、内外并举、刚柔并济,寻求最适合孩子们的教育,建设合作、竞争、大气、和谐的新时代教育集团。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李寰

新闻推荐

蜀大侠成功挑战最大调味品罐拼图世界纪录

本报讯(记者郝思菡)近日,成都知名火锅品牌蜀大侠以“大侠行江湖·火锅论英雄”为主题的两周年庆典活动在蓉举行,并首次曝光了代表蜀大侠品牌IP的熊猫形象——侠宝海浪。现场市民还一起见证了吉尼斯世...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